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
世上本沒有茶具,茶喝多了就有了茶具。
魯迅先生當年對“路”的調侃,同樣适用茶具。
先民們在最初喝茶時,肯定沒有用專門的茶器,而是與其它的食器、酒具混用。
伴随着喝茶曆史的演變,直到漢代才有了專用茶具的記載。
唐代的元稹曾經寫過首一到七字的詩,專門寫茶的。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茶滋于水,水籍于器。
茶具,不僅是盛放茶湯的容器,更是喝茶品茶過程中不可缺的部分!
《2》
周圍有不少愛喝茶的朋友,他們都喝了很多年的茶。
從鐵觀音,到金駿眉,再到武夷岩茶和福鼎白茶。
喝茶的時間越長,從各處搜羅到的茶具越豐富,茶桌上各式的小工具越來越豐富。
不過有一回,以前報社的老友過來喝茶。
他把玩着桌上的仿漢白玉的蓋置,然後好奇的問這是什麼?
他猜了半天,對這兩端平平,小巧不過扳指般大小的蓋置,想不到它是幹嘛用的。
可見,這要想成為茶桌上的達人。
除了要會喝茶,還得先認全茶具才行哇!
特别是對新茶友來說,為避免在外面喝茶時鬧出尴尬。
比如直接将煙灰彈進茶盂裡,将茶濾叫錯成茶漏,可要多花點心思,好好的認一認茶具。
現在到外面喝茶,茶桌上常見的工具,不過是以下提到的十來種。
一、蓋碗
泡茶桌上的主角,是主泡茶具。
六大茶類裡,蓋碗的适用範圍廣,是用來泡茶的常見器具。
蓋碗的造型,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
意寓為天地人合一,又稱三才碗、三才杯。
茶桌上最普遍的蓋碗,是白瓷材質的标準蓋碗,容量在100-110ml之間。
選用蓋碗時,一般不宜過大,也不能太小,不然都有影響到實用性。
蓋碗的杯蓋開口,可以自由的調整,方便快速倒出,并且徹底瀝盡湯水。
另外,使用蓋碗泡茶時,還可以方便聞香。
聞幹茶香是燙壺溫杯後直接打開蓋碗,聞蓋碗内茶葉的香氣。
而沖泡出湯後,一般是揭蓋聞杯蓋香。
白瓷蓋碗泡茶,經過逐次的沖泡出湯,可以呈現一泡茶完整的色香味!
二、公道杯
公道杯的作用,是盛放湯水,并且分湯。
使用蓋碗泡茶出湯前,茶湯倒出的開口要對準公道杯。
公道杯的材質,以白瓷和玻璃常見。
白瓷的,能夠和蓋碗搭配成套,别有風景。
而耐熱玻璃材質的公道杯,又分透明和錘紋這兩種。
透明的玻璃公道杯,可以方便觀察湯水的顔色、濃淡度、清澈度。
一旦湯水裡有渾濁物的出現,可以及早的被發現。
而錘紋的公道杯,頗具美觀欣賞性。
倒入茶湯後,放在一束光前,能夠反射出好看的倒影。
茶湯倒入公道杯後稍稍靜置,茶湯的濃淡度能夠達到均勻、一緻的狀态。
正如其名,使用公道杯分湯時一定要“公道”,要将茶湯均勻分給客人。
在茶斟七分滿的前提下,盡量要每位客人杯中的茶湯數量勻整。
三、品茗杯
品茗杯,即喝茶的杯子。
茶桌上,品茗杯的造型五花八門,形态不一。
茶友們可以根據個人的審美喜好,以及茶桌上風格搭配,自行選擇。
不過在挑選時,杯子的容量盡量不要選太大。
要不然,大茶杯的模樣,難免容易看起來呆頭呆腦的,不夠精緻。
另外在和好幾位朋友一起喝茶時,大茶杯還會帶來尴尬——茶湯不夠分。
特别是部分和大海碗似的茶杯,容量和公道杯将近。
在茶倒七分滿的情況下,茶湯隻能夠倒一、兩大杯茶,湯水不夠分。
品茶,宜小口的細啜慢品,而不适合大口喝茶,囫囵吞咽。
最後考慮到茶香散失的問題,品茗杯的敞口不适宜太大,容易讓香氣飄散。
窄口的杯子,更利于聚香。
故而,品茗杯的選擇适宜選小巧的,精緻的,更有利于品茶。
四、茶托/杯墊
茶托的作用是給茶杯用一個襯墊。
一來,在舉杯喝茶時,不容易燙手。
要不然,将滾燙的茶湯分入杯中時,湯水的溫度仍然很高。
如果直接用水拿着茶杯外壁,容易被燙到手。
導緻整杯茶因為拿不穩,從而摔倒,弄髒桌面。
二來,茶托的使用,更加衛生。
尤其是主人在待客過程中,不适宜直接用手去觸碰茶杯。
以免得在杯口上留下指紋等污漬,并不衛生。
使用杯托給客人奉茶,是茶桌上的理解要求。
故而,在茶桌上備上小小的杯托,很有必要!
五、蓋置
蓋置,顧名思義,是專門用來盛放杯蓋、壺蓋的一個小物件。
蓋碗泡茶時,當然泡茶出湯後,需要将杯蓋打開時。
那麼,蓋置的登場就很有必要。
要不然,杯蓋内會有不少的熱水蒸汽,濕漉漉的。
直接放在桌面,容易将台面弄濕。
另外,從衛生的方面看,這樣的做法也不太妥當。
等一泡茶喝過了好幾沖,需要觀察葉底時,就可以将杯蓋擱在蓋置上。
簡單、省時,又顯得文雅。
六、水盂/茶盂
茶盂一般放置在茶桌上,是盛放廢棄茶水的工具。
泡茶過程中,不論是燙壺溫杯的廢水,還是冷茶、殘茶等,都可以順手倒進茶盂内。
考慮到茶桌的美觀性,一泡茶喝完後的葉底/茶渣等,最好是專門倒進垃圾桶,或茶水桶内。
如果直接倒進桌上的茶盂内,堆成小山那麼高,難免會顯得不太好看。
每次泡茶喝茶後,茶盂要及時傾倒、并且用清水沖洗。
要不然,時間一久,容易生出怪味。
直接影響了茶席的簡潔與清爽!
七、濾網/茶濾/過濾架
茶濾,最主要的目的是過濾碎茶。
當沖泡比較碎的散茶,或者不小心撬得太碎的茶餅時,有必要過濾茶湯。
要不然,碎茶容易掉入茶湯内,導緻喝茶時容易喝到滿口碎末。
不過,如果是沖泡白毫豐富的白茶,白毫銀針或白牡丹等,一般不推薦過濾。
網眼細密的茶濾,會将茶湯内掉落的茶毫相應濾去。
對茶湯的毫香、鮮爽風味而言,是不小的損失和浪費。
另外,平時喝茶的過程中,茶濾在使用完畢後要及時清洗。
茶濾的濾網内,最容易藏污納垢,殘留污漬。
如果沒有将茶濾徹底清洗,直接拿來使用,會影響喝茶衛生。
最後,茶桌上的工具裡,茶濾≠茶漏。
茶漏的造型像是漏鬥,作用是幫助部分壺口較窄的茶壺,投茶入壺,避免幹茶撒漏在桌面。
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如果将茶濾和茶漏弄混,可是要在茶桌上鬧笑話啊。
八、茶荷
用來盛放幹茶的器具。
用于置茶,并且觀賞幹茶。
在正式的泡茶待客場合裡,主人在開始泡茶前,要先給客人介紹茶葉。
這時,最好是用茶荷盛放部分茶樣,便于客人的觀察。
茶荷的材質,常見有瓷質、金屬質、竹木材質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茶荷不能有過多的異味。
以免得讓茶葉串味,幹擾完整的喝茶、聞香、品味。
九、茶巾
茶巾的用途,主要是擦拭茶具上的水漬、茶漬、以及茶桌上灑落的茶水。
比如在使用公道杯分茶時,公道杯的底部最好是放在茶巾上蘸一蘸。
避免在分茶時,公道杯外壁的水漬,會順着外壁,星星點點的灑落。
考慮到實用性, 茶巾的選擇要選吸水性能好的、易幹的。
在茶席布置時,幹燥的茶巾在疊放在桌面一旁,方便泡茶人的使用。
每次泡茶使用後,擦拭過茶水的茶巾,最好是及時晾幹。
特别是梅雨季的時候,确保茶巾的幹爽、清潔,才不會讓其生出怪味。
茶巾的用途,僅限定在泡茶的過程中,不能将它等同于抹布來使用!
最後,茶巾作為消耗品,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要定期的清洗、更換。
十、茶針/茶刀
茶刀,兩側鋒利,中間扁平。
茶針,中間鋒利,呈現尖錐狀。
平時在喝茶餅、茶磚、沱茶時,少不了要用到這些專門的工具撬解。
如果直接用徒手硬掰,或者是用菜刀、錘子等工具暴力拆散,會将茶餅撬碎成滿地都是碎茶。
所以,如果是喜歡喝餅茶的朋友,家中要配套專門的撬茶餅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喝餅茶,茶刀、茶針等專門工具,必不可少!
十一、茶剪
茶剪,作用是剪開泡袋包裝的袋口。
茶葉市場裡,有不少茶是分裝成一泡、一泡裝的。
如大紅袍、武夷肉桂、桐木紅茶等。
喝茶泡茶的時候,一次一泡,避免了稱茶,十分方便。
但在喝茶時,最好不要直接扯開袋口。
因為成品茶葉的幹燥度很低,幹茶很容易被扯碎。
如果直接用手撕開袋口,裡面的茶葉會被弄碎、弄撒不少。
所以,備用一把小巧的茶剪,很有必要。
喝茶的過程,是一件雅緻的事。
從剪開茶葉泡袋開口這,就能體現出細節的關鍵!
《3》
器的發展,大有講究。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記,“具,供置也。”
它的本義,就是置辦酒食的意思。
字形下部為手,上部為鼎,字面意思是用手捧着鼎器。
曆史上,金器、木器、陶器、兵器、禮器、酒器等,都稱之為器。
茶器,也不外如是。
古人寫,烹茶盡具。
器物的美,能襯托茶湯,保持茶香,提高喝茶的樂趣。
每一種茶器,都有獨到的美,也有它的實用所在。
将泡茶桌上的茶具認全,更有利于提升喝茶段位!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