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貴陽阿哲

貴陽阿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21:38:52

貴陽阿哲?身穿民族服裝的張海豔,向記者娓娓道來當地民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貴陽阿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貴陽阿哲(南盤江邊阿哲人)1

貴陽阿哲

身穿民族服裝的張海豔,向記者娓娓道來當地民俗。

華甯縣曆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在盤溪鎮方那社區,有一個叫灣得箐的村寨,南盤江、滇越鐵路由北向南從村前橫穿而過,七犀潭的水在村内流淌着,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這裡生活着彜族的一個支系——阿哲,這裡彜文化氛圍濃郁,村民保留着的古老習俗,代代相傳至今。

走進灣得箐

灣得箐村距離華甯縣城58公裡,地處華甯、彌勒兩縣交界處。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記者驅車沿着公路前往這個村子。一路上,透過車窗看到了華溪河水靜靜地流淌,連片的柑橘樹以及叫不上名的喬木、灌木燦爛地開着花,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

開車到達灣得箐村口之後,記者便步行走入村莊深處。灣得箐村離南盤江不遠,背靠尖山、緊鄰七犀潭,依山傍水、環境優美,行走在幹淨整潔的村道,一幢幢獨具特色的民居彰顯着濃濃的彜文化特色,勤勞的村民在溪邊或洗菜或洗衣,不遠處田野裡品種不一的冬早蔬菜長勢喜人……

查閱史志資料可知,彜族是最早在華甯縣境内繁衍生息的土著民族之一,曆史悠久,支系繁多。從地區和方言上可分為白彜、阿笃、阿哲、阿細。其中,阿哲大都聚居在靠彌勒、建水邊沿的山區和部分壩區,聚居的村寨有灣得箐、大龍潭、方那、三江口、三江寨和矣得,而與漢族雜居的有法高、太平村、黑泥坡、白泥塘、石門、大龍樹等村。分布在盤溪鎮方那社區境内的彜族支系阿哲人,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古樸着裝、奇異民間風俗和語言,且作為一個傳統的彜族阿哲村寨,灣得箐村彜族占全村總人口的98%以上。

在灣得箐村,至今流傳着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村裡有一對名叫愛佐、愛莎的青年男女相愛了,他們青梅竹馬,發誓一生不離不棄。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父母的反對,原因是有一方已經訂過娃娃親。兩人不顧家人的反對,逃到深山中不肯回家。食山果,飲泉水,衣服破了就用樹葉做衣裳,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兩人相愛相守,白頭到老。當地人根據這一傳說,多年來創作出許多感人至深的文藝作品。

然而,灣得箐村的阿哲人祖先從何而來,記者就不得而知了。

熱情好客,古風猶存

灣得箐村民風淳樸,村民非常熱情好客。今年35歲的張海豔是這裡土生土長的阿哲人,聽說記者要來采訪,她很快便叫上雷保芬、馬學芝等人前來,她們都是村裡文藝隊的骨幹。她們給記者介紹了村裡極具特色的刺繡、服飾和民俗。

記者得知,灣得箐阿哲人的手工刺繡繡工精美、做工考究、原汁原味,刺繡的圖案從日月星辰到飛鳥走獸,花草樹木到生活用品,顔色以黑、紅、黃、白、藍、綠為主,刺繡手法多樣,藝術效果多姿多彩。值得一提的是,灣得箐村的刺繡技藝傳承有序,刺繡藝人老、中、青三代都涵蓋。“我們從五六歲就開始學習刺繡,并制作自己的民族服飾,通常繡一套衣服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繡好的衣服會先珍藏起來,等到過節、做客時再穿。”張海豔說。阿哲人的服飾以藍為美,以前大多用深藍色,現在用淺藍色居多,精美無比。

灣得箐阿哲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慶是火把節,他們稱為“過大年”。張海豔說,每到火把節,有幾道傳統佳肴阿哲人家家都要做,如爛熬牛肉、雞湯稀飯、雜碎生雞血。火把節前一天,全村都要殺牛,殺一頭由幾戶人家平分。每家把分到的牛肉全部下鍋,用慢火熬一個晚上,第二天肉就爛了,這道菜就是爛熬牛肉。雞湯稀飯的做法則簡單些,把家養的土雞熬熟後,用剩下的雞湯煮米,熬成稀飯。而爛熬牛肉和雞湯稀飯這兩道菜都離不開雜碎生雞血,雜碎生雞血的主料是土雞的血,配料有大蒜、芫荽、煳辣子、鹽等,做法是把雞雜碎煮熟剁細後,放入生雞血中。“用雜碎生雞血做爛熬牛肉的蘸水,吃起來會香辣可口,十分美味。”張海豔說。

這些年,每到火把節灣得箐都會舉辦長街宴,阿哲人會端出自己的傳統美食款待來賓。張海豔對2018年的長街宴還記憶猶新,她說:“農曆六月二十四那天下午五點長街宴一開席,200桌宴席就被坐得滿滿當當,我們身穿民族服裝,唱着敬酒歌,場面很是熱鬧,外來的客人嘗了我們的美食之後都贊不絕口。”

阿哲唢呐曆史久遠

對于村民雷保芬來說,每年火把節她最感興趣的是篝火晚會,大家圍着篝火載歌載舞到盡興才散去。“我們阿哲人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歌舞是一種社交活動,我們幾乎都是通過歌舞來交朋友、找對象。農閑時節,茶餘飯後,三五人隻要彈起三弦,拉起二胡,吹起笛子,很快就聚起一群人圍成一圈。”雷保芬說道。阿哲人随口就能唱民歌,曲調優美抒情,節奏鮮明平穩,其中情歌占了很大的比例,記者覺得這是阿哲人樸實又深情的性格使然。

雷保芬告訴記者,唢呐演奏在灣得箐村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唢呐發音高亢響亮,色彩濃郁、氣勢雄渾,是表達悲喜情感的主要樂器。灣得箐的樂手演奏的主要曲調有《過街調》《拜堂調》《敬親調》《出菜調》等。值得一提的是,灣得箐彜族阿哲唢呐于2016年4月被列入玉溪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灣得箐阿哲歌舞和器樂頻頻登上外面的大舞台,不斷得到外界的認可。灣得箐阿哲歌舞2009年參加華甯縣首屆原生态民歌大賽,榮獲第二名和第三名;2009年代表華甯縣參加玉溪市新農村文藝調演,榮獲表演獎第三名。同時,方那社區村歌MV《大美方那》參加2014年全國村歌大賽,被評為優秀村歌選入《中國村歌精選》第一卷。傳統器樂類節目《愛莎愛佐·阿嘞哩》2017年參加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榮獲“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彩雲獎”銅獎。

就這樣,冬去春來、鬥轉星移,不管世事如何變化,灣得箐阿哲人以不同的方式傳承着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玉溪日報記者 李艾麗 陳荟吉)

編輯:何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