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奕君拍戲現場

劉奕君拍戲現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5 23:29:36

7月中旬,常州迎來近40℃的高溫天氣。一間由廠房倉庫改建的攝影棚裡,劉奕君正在進行拍攝。每到中午,日光總會把裡面烘得更熱。

對劉奕君來說,在炎熱中工作并非什麼需要标榜或炫耀的事,這是演員工作的一部分。去年同一時間段,他也在炎熱中拍過戲,隻不過當時在橋上取景,海風吹着,如果把陽光遮起來,對他而言,也不算太難耐。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1

電視劇《張衛國的夏天》宣傳照。/圖源張衛國的夏天官微

采訪這一天,劉奕君和黃磊聯袂主演的電視劇《張衛國的夏天》即将開播。他走出攝影棚,借我們的專訪時間,坐下來扇扇風。

“人生重新歸零,重啟”

劉奕君生于初夏。2020年,走過半生,他覺得是時候思考一下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首先我覺得要有動力,加個油吧”。

作家路遙曾寫道:“50歲、60歲實際上應該是一個人重新開始生活的另一個起點。”所以劉奕君在劇組慶祝51歲生日時,蛋糕上隻插着一根蠟燭,寓意着“人生重新歸零,重啟,今天我1歲”。

這麼算,劉奕君今年剛滿2歲。回望人生重啟後這兩年,他覺得自己“其實運氣挺好的”。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2

演員劉奕君近兩年塑造的角色幾乎無一失手。 /圖源受訪者

去年夏天,在廣西拍完《大山的女兒》,劉奕君回北京客串了《關于唐醫生的一切》,随後飛往廈門拍《開端》。接着,他在北京和南京拍了《張衛國的夏天》,年底又去天津拍了《熟年》。

而今,這5部戲已經播出4部,劉奕君口中的“運氣好”便是指這個:“拍的戲都播了,所以讓别人感覺我很忙,其實我沒那麼忙。”

劉奕君進組前有個習慣,他會先給自己增壓。等壓力随拍攝推進達到“一定程度”,他再慢慢減下來,然後再拍攝,再增壓,“調整到一個平衡的、最舒服的狀态,進入到角色當中”。

對待任何戲、任何角色,劉奕君的态度皆是如此,因為“我是一個職業演員”。

職業演員之間最常探讨與創作相關的話題。拍《張衛國的夏天》時,劉奕君和黃磊總是在思考:我們拍的是喜劇嗎?為什麼哭的戲份比笑的戲份要多得多?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3

劉奕君和黃磊總是在思考:我們拍的是喜劇嗎?為什麼哭的戲份比笑的戲份要多得多?/圖源張衛國的夏天官微

“這個戲是一個結構型輕喜劇,不是靠語言表現它喜劇的一面,”劉奕君解讀他們得出的結論,“故事設定本身就充滿了這種不一樣的氣質,包括人物設定。”

在劉奕君看來,他飾演的林宏年無論光環有多耀眼,歸根到底還是“小人物”。在結構帶來的各種碰撞中,他會直率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所以在我們設定的劇情當中,這個人物哭得就比較多。”劉奕君覺得這樣挺好,“而且演員在哭的時候,觀衆看了會笑,就是源于他認真。”

這個過程是否可以理解為,演員們拿自己的悲慘和眼淚,去換觀衆的笑?劉奕君深以為然,“而且你必須得認真,必須得極度投入,喜劇不好演就在這一點上”。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4

劉奕君覺得,演喜劇時絕對不能想觀衆會在哪裡發笑。/圖源張衛國的夏天官微

劉奕君覺得,演喜劇時絕對不能想觀衆會在哪裡發笑:“你要想的隻有劇本和人物,因為結構已經在那了,你要是想我這個一弄觀衆就會笑,格局就小了,知道吧?喜劇要有大格局。”

從目前的反饋來看,甚至有觀衆表示,僅僅第一集,笑點的密集度就堪比搞笑綜藝。

“忘記他們挺難的”

在表演上,劉奕君對近兩年塑造的角色幾乎無一失手。

電影學院的老師曾評價劉奕君是個“容易相信的人”,意思是劉奕君總能快而妥當地将自己代入即将演繹的故事和角色中。這個優點源自他的天性,除此之外,他也會運用一些技巧。

劉奕君會把要飾演的每個角色的一生,像“過電影”似的過一遍。人物小傳裡沒寫出來的,他也會根據自己的合理想象作補充。他塑造的林宏年就是真實和想象的結合體。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5

今年年中,劉奕君的攝影随筆集《不奕樂乎》問世。 /圖源受訪者

“生活中誰都會掩蓋自己的自私,或者在被别人看出來之後,都會做一些辯解。林宏年則是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劉奕君說,林宏年最難演的地方是把假話當真話講,“因為他有一些自私,有一些誇大其詞”。

如何讓林宏年的自負和荒誕合理化?劉奕君給他設計了一個前傳——他從小是孤兒,成長過程中沒有安全感,所以趨利避害、自私自利成了他自我保護并賴以生存的法寶。

有了這個堅實的心理依據,劉奕君就抓住了人物的大基調,“然後具體的那些細節的東西,我會根據情節等方面做一些調整”。

具體做了哪些細節設計,乍一問劉奕君還真想不起來。很多臨場發揮是在他理解人物的基礎上随性出現的。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6

在拍攝《大山的女兒》時,劉奕君用照片記錄了一些難忘的瞬間。/圖源劉奕君微博

更重要的是,每拍完一部戲,他都會盡快把這個角色從自己的記憶裡删除,“我不喜歡一個角色在自己身上留下特别深的烙印”。

但劉奕君也會因為入戲至深,常常感到“忘記他們挺難的,确實需要用一些工夫和方法”,比如他戲外會去攝影、打球、旅行。

但旁人不會忘記好角色和好表演,這對演員來說就像捧在手心的玫瑰,明明那麼美,卻可能帶來小小的痛感。

在劉奕君以所謂的反派角色著稱的那些年裡,“玫瑰上的刺”讓一些制片人、導演,或出品方的決策者,産生了一定的顧慮。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7

劉奕君強調,其實很多角色他都可以演,現在還沒解鎖的那些類型,他都願意一試。/圖源劉奕君微博

“他們肯定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但随着我涉獵的不同角色越來越多,這層顧慮是他們慢慢去抛開的。”表示理解的同時,劉奕君強調,其實很多角色他都可以演,現在還沒解鎖的那些類型,他都願意一試。

最近這些年,影視創作越發具有集體性,觀衆的意見和演員自己的選擇也變得更重要。當然,發揮個性仍是創作型工種的必備素養,但是不能毫無邊界、全無限制地發揮。

劉奕君覺得,從事藝術工作的演員應當與時俱進,“不能有那種非黑即白的思維,現在所有東西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大家互相都合拍了之後,才會完成一部好的作品”。

“我是一個時刻有危機意識的人”

藝術工作者應當保持對生活的敏感度,以及對人物情緒的捕捉能力。劉奕君在這兩個方面做得很好,而且該釋放真性情的時候,他也毫無保留。

在個别采訪裡,劉奕君講述過青年時期的幾個潸然時刻。當記者提起這些眼淚,他反複而堅定地說沒有,“我很少,我很少。你看錯了,我眼睛本身就比較亮。嗯,很少,很少”。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8

劉奕君劇照。 /圖源受訪者

劉奕君的回答像一種撒嬌式的誤讀,或許是通話質量不穩定,導緻他沒有聽清,又或許是他有意這樣化解提問。

後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因為他後來承認自己比較敏感、心思細膩,“可能也跟這個職業有關系,這麼多年我都是這樣訓練心靈的”。

幸而這些訓練沒有改變劉奕君的天性,他在生活裡和在戲裡一樣,也很容易“相信”。不過越是善良的人,往往越較真,心裡容不得撒謊和欺騙。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9

劉奕君生活照。/圖源劉奕君微博

“我經常說誰都不傻,以我的人生經曆和閱曆,足以去揣測對方的意圖。”但劉奕君的心思不在這上面,“反應會慢一些,但是通過點點滴滴的接觸,他有問題的話我肯定會知道。”

劉奕君喜歡直率和真誠,凡是這樣的發問,哪怕這件事已經解釋過許多遍,他也會把對方當成第一次聽故事的人,繪聲繪色地如實相告,并時不時分享一些真知灼見。

譬如青年時期那段屢屢受挫的時光,他會講到,當演員是他從小到大的唯一執念,“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但是别的事情,我有的時候一接觸到原因就知道結果了,結果不好就立馬掉頭走”。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10

電視劇《開端》劇照。

那時的劉奕君還沒有機會預見當演員這件事的結果,他萬分不甘地想:首先得用好戲“遛遛”,才知道“是騾子是馬”吧?“但是我沒想到那個機會需要那麼長時間去等待。”

等待的過程中,劉奕君也焦慮過。等到了人們口中那個大器晚成的年紀,他卻沒有了陷入中年危機的時間,“因為一直在拍戲”,“隻能是問題來了,我就解決”。

劉奕君認為,年輕時一般都會有焦慮,中年都會有危機。《張衛國的夏天》選擇中年危機及與其關聯的兄弟情、親情作為議題,“應該還是有普遍性的”。

客觀來看,劉奕君現在的事業和生活節奏都非常順暢,沒給危機爆發留下空間。但他其實早就思考過,萬一這個節奏被打亂,自己該如何應對。

“我是一個時刻有危機意識的人,居安思危。”他未雨綢缪地生活着,“沒有發生的事情,你隻能做一些心理上的準備,如果它突然發生了,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這份危機感同劉奕君幾年前在肯尼亞旅行的感受遙相呼應。在那裡,他被野生動物粗犷、原始的生存狀态所震撼——“完全靠天吃飯,危機四伏!”

大自然是劉奕君想要“隐于野”時的目的地,那裡神奇而偉大的一切令他更明晰地感知到,“人類是很渺小的,跟所有生靈一樣在這個地球上共存”。

反過來,他想“隐于世”的時候,則喜歡到市井當中去。打從年輕時起,他就已經養成了在劇組周邊走一走的習慣。

“到一個劇組之後,我會先以我住的地方為坐标,從方圓一公裡走到方圓五公裡,慢慢了解這個城市。”

“還沒選好到底讓哪個小孩兒出來呢”

總有一些地方能勾起劉奕君的鄉情,借用他喜歡的小說裡的文字,那是他在“動蕩的世界上”的“一塊固定的、永恒不變的東西”。

《張衛國的夏天》在南京取景,那兒的皇城氣象和他的家鄉西安很像,令他倍感親切。隻可惜,緊張的行程讓他來不及多走一走,對此他意猶未盡。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11

海清在《張衛國的夏天》中飾演針灸醫生顧佳怡。/圖源張衛國的夏天官微

臨走前,他拜了個本地“碼頭”——來自南京的同組演員海清。“南京小吃很有名,跟西安一樣,我說我也喜歡吃小吃,她就給我推薦了皮肚面。”

那家面館在一條小街道的居民樓下,盡管很有名,但仍保持着一眼看遍全店的質樸風貌。身着便裝的劉奕君坐在一張小桌前,舉目便是專心吃面的其他食客。

沒人注意到他。他自得其樂,感覺妙極了——這正是他偏愛居民區、小巷和小吃店的原因,它們比商業街、大商場、高檔餐廳之類的地方更有煙火氣。

劉奕君愛觀察、愛感受,也愛記錄。年輕時,他用膠片相機進行拍攝,用筆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寫下來。他說那時候自己思考的東西更多,“所以動筆能力還可以”。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12

劉奕君的攝影随筆集《不奕樂乎》。/圖源劉奕君微博

現在,劉奕君用來記錄的設備換成了數碼相機、智能手機和電腦,他經常給自己拍的照片配一段文字,發在個人微博上。漸漸地,出版社注意到這些圖文作品,向他發出出書的邀請。

今年年中,劉奕君的攝影随筆集《不奕樂乎》問世。

從素材整理到編撰出版,他将自己在世間行走的經曆梳理了一遍。他選目的地時沒有什麼标準和要求,也不會做詳細的攻略,他認為攻略都是在參考别人走過的路。

縱觀數以千計的照片,劉奕君拍攝的題材以人文和自然風光居多,“裡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商業攝影,我喜歡捕捉一瞬間的東西”。

他也喜歡與食物有關的場景和元素,小到面團佐料,大到餐廳門臉兒,還有那袅袅炊煙……他本人沒什麼忌口,幾十年走南闖北,早就具備在各地風味裡找樂子的本領。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13

拍照及飲食習慣袒露劉奕君的心性,文字則宣示他驚人的記憶力。/圖源劉奕君微博

拍照及飲食習慣袒露劉奕君的心性,文字則宣示他驚人的記憶力,“我以前拍過的任何一張照片,現在隻要一拿出來,我就知道是什麼時候拍的,是那天上午、下午,還是晚上”。

想來也挺奇怪的,怎麼記這麼清楚呢?劉奕君分析,大概是因為他拍照不會“掃射”,而是“點射”。

“每一張照片,(快門)摁下去的時候,都是在我腦子裡過過之後才摁的。”這個習慣從一卷隻能拍36張照片的膠片相機時代,一直伴随他走到今天。

劉奕君拍戲現場(表演這件事我就是要走到頭)14

劉奕君鏡頭下的西安回民街。/圖源劉奕君微博

不難看出,劉奕君是随性與審慎的結合體,并一向有自己的主張和個性,念舊而不守舊。用出版社編輯的話來說,劉奕君是個“豐盈又帥氣”的人。

而劉奕君自己說,他心中有好多小孩兒,“最近他們都争着報名呢,一堆鬧着要出來,我正在挑,現在還沒選好到底讓哪個小孩兒出來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