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野菜蕨苔

野菜蕨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20:19:06

作者:“一鍋師太”侯新渠@食通社Foodthink

野菜蕨苔(才算不辜負春天和那些人)1

過去的很多年裡,我都沒有想起蕨苔。直到今年春天,鄰居“涼蝦”給我摘來一大把,叮囑用臘肉炒。

“涼蝦”得名于曾在明月村宇宙中心谌塝塝擺攤賣冰粉和涼蝦。這些年,我眼見她懷抱對新生活的憧憬離鄉又返鄉,在村裡的餐廳上過班,又去西藏開餐館,幾次三番,終于回來繼承果園,安居明月村口。

自從繼承果園,涼蝦的朋友圈俨然變成了“農夫日記”。什麼時候清園,哪天給柑橘疏花,好久放了鵝到田裡除草,地裡又發現了什麼野菜……凡此種種,都被我掌握得一清二楚。所以,看見她曬出摘到蕨苔的“勝利宣言”,趕緊留言向她讨要。

沒幾天,她果然給我送來滿滿一茶兜(本地采茶用的竹筐)蕨苔。

這些蕨苔我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于是燒了一大鍋水,把蕨苔丢入滾水,焯兩分鐘,用漏勺撈起放到盛着涼水的盆裡漂洗。漂蕨苔的水,小半天換一次,大概換了四、五次水後撈起來用食品袋分裝成小份,放入冰箱保鮮。

裝袋結束之前,當然也要留下一些嘗鮮。因為吃野菜,為的就是那個鮮味兒。按照涼蝦叮囑,蕨苔應配臘肉,我選中冰櫃裡一塊肥瘦相間的臘肉,煮熟、晾冷、切條;蕨苔切段;大蒜拍破剁碎。起油鍋,先炒臘肉,再炒蕨苔,起鍋之前放入蒜末,夾一根,臘肉鹹淡适中,蕨苔甜脆嫩滑,完美!

野菜蕨苔(才算不辜負春天和那些人)2

可惜這一茶兜蕨苔并不多,不能像縣城老家的人們那樣,爽快地拿來涼拌。

都江堰人的蕨苔

涼拌蕨苔很受都江堰人的喜愛。小時候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每年下過第一場春雨之後,廠裡有些人就要上山“打蕨苔”,她們那抱着蕨苔歡天喜地走過家屬區的姿态,在職工來自五湖四海的本廠也算奇觀,自然引起我的興趣。

觀察幾次後,我得出了一個粗淺的結論:春天上山的“采苔人”都是都江堰本地人。上了中學,這個結論多少得到了證實:春天,景區周邊的餐館門口都用盆泡好了蕨苔,菜單上總少不了蕨苔炒臘肉、蕨苔炒肉絲、涼拌蕨苔這幾道菜。

野菜蕨苔(才算不辜負春天和那些人)3

●4月初,同為聯禾計劃資助夥伴的玉婷也吃上了今年春天的頭茬蕨菜。攝于雲南麗江油米村。圖:玉婷

我有個義妹叫小恒,她媽媽曾在都江堰南街開餐館,有幾年我常在她家混飯。春天最常吃到的兩道菜就是筍子肉片和蕨苔炒肉絲。

小恒媽媽炒蕨苔肉絲堪稱一絕:提前準備小半碗切成絲的泡海椒,和姜絲、蒜絲一起下油鍋爆香,再把碼過芡粉的肉絲滑入油鍋,翻兩勺,下蕨苔,再翻兩勺,起鍋。隻要有這個菜,我至少能吃兩碗米飯。

隻要做得出飯,再艱難也能生活下去

長期在餐館進進出出,我學會了很多烹饪的技法和訣竅,回家掌勺也像模像樣。高中幾個寒暑假都在餐廳實習,又喜歡看烹饪雜志,對煮飯的研究自然更加深入,每逢家中來客,隻要我在家,都由我上竈。

十六歲生日那天,我根據有限的預算,開出“四涼八熱兩道甜點“的菜單,獨自上竈做出喂飽三桌人的飯菜,收獲一衆親戚各種花式贊美。

親戚們的贊美,是替長大成人的我和擔子減輕的我媽感到欣慰。而我,在最後一道甜品上桌時,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我知道,将來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可以把自己和身邊人照顧好。我相信,我一定會過上理想的生活。

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我沒有清晰的答案,但我一直清楚地知道,隻要自己認得野菜,做得出飯,那麼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生活下去。因為家中最艱難的那幾年,我媽是帶着我在紙廠周邊采摘野菜度過的。

野菜蕨苔(才算不辜負春天和那些人)4

●樂毛家小院裡的灰灰菜。灰頭土臉的,果然名副其實。灰灰菜學名為“藜”,是藜科藜屬植物。

她最喜歡灰灰菜。常常晚飯後出去散步時采一大把,手裡拿不下了就用裙擺兜着。那時候,父親已去世,我家所在的三線國企大廠也即将破産,她時刻面臨下崗的危險,雖然日子難過卻仍很愛美,一年四季都穿那些在過去的好日子裡置下的大擺裙。

我們把灰灰菜拿回家,先放在竹筲箕裡晾着。第二天中午,我放學後路過廠裡的鍋爐房,在蒸飯堂找到自家的蒸飯鍋把米飯端回家,她就在竈台上把灰灰菜加蒜泥清炒,兩個人,又對付了一頓。

如此一頓又一頓,終于熬到我高中畢業參加工作。

詠藜思親,重回鄉土

很多年後,我如願當上報紙旅遊版面的特約記者。經過澳門的時候,專程到名肆“詠藜園”吃了一碗面。

詠藜園的特色就是手工面,店名當中那個藜字卻是指灰灰菜,也泛指一切野菜,歌頌的是草根小民自強不息的精神。那一刻,我想起我媽教我如何辨認灰灰菜,也想起她在幼年時曾經遭遇的饑荒歲月。

隻是,這些埋藏在心底的往事,在匆匆趕路的寂寥年月裡,隻稍稍一浮起,立即又沉下去。要融入大都市快節奏的生活,就隻能離故鄉和野菜越來越遠。

野菜蕨苔(才算不辜負春天和那些人)5

●蕨菜可能是人類食用的最古老植物之一。蕨類的曆史可上溯至恐龍時代。攝于雲南西雙版納孔明山。圖:食通社

要到2017年再訪台灣時,熱情的友人邀我們一家在石崗的街邊小店品嘗“山過貓”,聽他們分享遠嫁而來的越南新娘如何在本地土産中頑強保存故鄉的口味,繼而改變這一區域的飲食文化,才又不禁感歎食物的美妙 —— 思鄉的人通過食物思鄉,獵奇的人通過食物獵奇,各取所需,互相觀看,久而久之,融為一體。

那天,我們連着點了三份“山過貓”,心中實在好奇這樣的美味是如何制作。經過老闆許可後,我往後廚觀看越南新娘準備“山過貓”:從備餐台上的盆子裡抓一把焯水、漂水後的綠蕨苔,放入大碗中備用,以醬油、白糖、醋、蒜泥、小米椒各少許調甜酸味辣汁水一碗,将汁水倒入放有蕨苔的大碗中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在石崗遇到的“山過貓”,到底是哪一派呢?我不知道台灣地道的做法是怎樣,更不知道在越南究竟有沒有這樣的吃法,所以我答不上來。

隻是吃過“山過貓”後,回到明月村,我比從前更留心本地的野菜,也比從前更清楚在鄉土自然學校一定要做的事:以《詩經》和田園詩為參考文本,結合自然中的五感遊戲和體驗,開發一套名為“野草之歌”的課程,教會孩子們辨識和食用身邊的野菜。

野菜蕨苔(才算不辜負春天和那些人)6

野菜蕨苔(才算不辜負春天和那些人)7

●為孩子們設計的“野草之歌”課程,教他們觀察和辨别當地的野菜。

食通社作者|“一鍋師太”侯新渠:自然教育工作者、社區營造研究與實踐者。關心人與食物的關系,以樂毛家鄉土自然學校為基地開展可持續生活實踐,不定期舉辦“我想認識我的食物”讀書會,聯結蒲江縣及周邊生态小農與大成都範圍内關心食物的家庭。

編輯:澤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