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大街
一九九四年我在北京參觀雍和宮後,就立即趕去首都博物館,穿過幾條胡同,不一會兒都看到了國子監的牌樓。首都博物館位于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内國子監街13号,設在北京孔廟内,1981年10月1日首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94年8月28月筆者參觀卷
參觀博物館的同時,我們還可以觀覽孔廟,孔廟又名“先師廟”,是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306),面積2、2萬平方米,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
孔廟文保牌
北京孔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7400平方米,主體建築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共三進院落。從南往北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主體建築都覆蓋以黃色琉璃瓦,非常雄偉壯觀。
孔廟大門
先師門又稱棂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保留了元代建築風格。
進士題名碑
門内最吸引人的是進士題名碑共198座,蔚為壯觀。自從元皇慶二年(1313),開科取士後,在北京孔廟内立進士題名碑,至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止,共在孔廟立進士題名碑77座,77次殿試開科取士22440名。清順治三年(1646)丙戍科至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共開殿士科118次,取進士26795名,并在孔廟立碑118座。整個題名碑上,镌刻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他們的名次。
我在清朝的題名碑上,尋找着熟悉的名人,找到張居中、于謙、徐光啟、嚴嵩,清代名人紀曉岚、劉墉、林則徐等人。
劉春霖書法
還有号稱“第一人中最後人”,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名狀元的劉春霖(1872一1944),望着密宻麻麻的人名,不由感歎不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題名碑是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和實物資料。
大成門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二道門,内陳列石鼓10座。
石鼓
系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期的遺物,鼓上雕刻有古今聞名的石鼓文,為中國稀世文物,現存放此的石鼓,是清乾隆時的複制品。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這是一座“九五”開間,紅牆黃瓦,重檐庑殿頂的最高規格建築。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雙層飛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黃色琉璃瓦頂,正脊兩端裝飾龍形鸱吻。殿台基高于地面2米,由漢白玉雕雲頭紋石欄,四面環繞,顯得華麗與高貴。大成殿後是崇聖祠,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的場所,記得當時正在舉辦農民畫展,用筆色彩豔麗,有着濃重的農家生活氣息。
十三經
在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的夾道内,珍藏着一大批規格一緻,質地相同的石碑,排列有序,氣勢磅礴。所刻内容是“十三經”,所以稱其為“十三碑林”。這些石碑刻于清乾隆年間,所以又稱“乾隆石經”,全部經文是清代雍正年間,金壇貢生蔣衡一人所書,自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年,曆時十二年始成,這是書法史上一個創舉。
編鐘
在邊廂房間裡還有一套編鐘,布置宏偉,仿佛能聽到聲聲韶音,繞梁不絕。
首都博物館新館
新的首都博物館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座落在長安街延長線複興門外大街16号。現代化的建築,科學地布置,豐富的藏品,深深地吸引了我,什麼時候能去新館一睹,成了我下一個目标。先從網上下載的圖片看看吧。
元青花鳳首扁壸
如雷貫耳的元青花鳳首扁壸
伯矩隔
伯矩鬲,西周青銅器,1974年北京琉璃河251号墓出土。伯矩鬲上下鑄有大小7個牛頭,蓋内及預部有銘文,“在戊辰燕侯賜伯矩貝用作父戊尊彜”,精美絕倫,藝術水平高超,這兩天還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熱播。
童子誦經壸
北宋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北京順義遼代淨光舍利塔基出土。
翡翠闆指
翡翠闆指,這是當年戴在大太監李蓮英大拇指上的,李蓮英墓出土,顔色翠綠,透明度極高。
唐代銅坐龍
唐代銅坐龍,唐代史思明墓出土,這個銅坐龍是目前國内所見的最早的銅坐龍實物。
當然寶貝還有很多,我熱切地期待着下次相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