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拿出某架望遠鏡時,總會被問到“它要多少銀子?”和“它有多強大?”其實每個天文愛好者選擇新入手的天文遠鏡的時候,成本無疑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但關于“強大”的問題則代表了被誤解最多的一種望遠鏡性能。聲号稱“強大”幾乎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望遠鏡有3種不同的能力:聚光能力、放大倍數和解析度。最不重要的是放大倍數,但它往往被當做小型望遠鏡的賣點。最重要的是聚光能力。例如,在一架50毫米和一架100毫米的望遠鏡上使用相同的放大率,它們看到的土星光環會是相同的大小。然而,100毫米望遠鏡的集光能力是50毫米的4倍,因此用前者看到的土星光環也會亮上4倍。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别,因為大多數天體都相對暗弱,需要大幅提高亮度才能看清。圖像在被放大之前必須是明亮的。在較好的視野下,隻有太陽、月亮和明亮的行星所具有的亮度才會使集光能力不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就算有了足夠的集光能力,放大能力依然受到其他的限制。在現實中,實用的最大放大極限大約是望遠鏡口徑毫米數的2倍或英寸數的50倍。因此,一架标準的60毫米折射式望遠鏡的放大極限是120倍。當把這樣一架望遠鏡的放大率提高到200倍時,圖像會被過度放大而超出望遠鏡的第三種能力——解析度(器材區别微小細節的能力)。解析度的極限受到光和光學系統相互作用的制約。
過大的放大倍數不僅會超出望遠鏡的能力使得圖像變得模糊,而且還可能導緻望遠鏡幾乎無法使用。因為輕微的振蕩都會被極大的放大倍率所放大,使得視場中的恒星或者是星雲在不停的顫動。另一個缺點在于大多數目鏡為了獲得更高的放大倍率需要更小的目鏡開孔,放大率越高,視場就越小,而小視場意味着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尋找天體并把它調到視場中心。而且,就算找到了天體,它也會因為地球的自轉而很快地運動出視場(除非望遠鏡配備了赤道裝置和驅動裝置)。
如果以上這些還沒有吓退喜歡高倍率的新手,那麼大氣湍流和常出現的糟糕的視甯度所造成的問題則是最後一擊。當大氣湍流的強度最低時,隻有在較好的視甯度下才能使用每毫米2倍(每英寸50倍)這一放大極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隻能用到這個數字的一半。
對于天文愛好者來說,放大倍數的正常選擇如下:127毫米以下的望遠鏡口徑的每毫米0.3~1.6倍,更大口徑的器材為每毫米0.2~1.2倍。通過平衡聚光能力和放大倍數,做出最佳的選擇。
如果我們看到某寶上宣稱放大倍數遠遠超過光學系統所能達到的極限,那麼最好還是換一家再看看的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