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記承天寺夜遊文言現象梳理

記承天寺夜遊文言現象梳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5 17:54:02

記承天寺夜遊文言現象梳理?1.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點: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張懷民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記承天寺夜遊文言現象梳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記承天寺夜遊文言現象梳理(中考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重點問題整理)1

記承天寺夜遊文言現象梳理

1.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點: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張懷民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2、積累:古詩詞中的月亮(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3)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李白)(4)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5)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7)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8)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

3、文學常識考查:

蘇轼,北宋(朝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4、重點句子停頓: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5、《記承天寺夜遊》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主旨句)3、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4、《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内容理解:

請自選一個角度,對下面的句子進行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答:示例一:景物特點鮮明(1分),“積水空明”等句傳神地寫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表達作者對月色的喜愛(表現出作者心境的甯靜、喜悅)。

示例二: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1分),用竹柏的影子側面寫出月光的澄澈明亮(1分),

表達作者對月色的喜愛(表現出作者心境的甯靜、喜悅)。

示例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積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1

分),生動形象地寫出月色的澄澈明淨(1分),表達作者對月色的喜愛(表現出作者心境的甯靜、喜悅)。

示例四:“交橫”(“空明”),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月光的皎潔明澈(2分),表達作者對月

色的喜愛(表現出作者心境的甯靜、喜悅)。

7、作者稱自己為“閑人”請結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說說作者“閑”“在何處?

背景材料:蘇轼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冋悲見,後被貶為黃州因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遊》即寫于此時。

答:蘇轼滿腹才華卻被貶黃州,有職無權,才能無以施展,可謂職閑;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賞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謂情閑;③作者以閑人自稱,既有被貶的惆怅苦悶,也有賞月中自我排遣的曠達樂觀,可謂心閑。

8、“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面對挫折的豁達都包含其中。

9.古遊記大多較簡。通常開篇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中間寫景,篇末感懷。本文就是如此,文章強調“閑”,你是如何理解這“閑”的?

答:蘇轼的一個“閑”字,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谪的悲涼、樂觀豁達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長;

10、借月抒情,蘇轼抒發的情感是什麼?他積極的人生态度,對你今後的生活有什麼啟發?

答案:蘇轼借月書寫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豁達(或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