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

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7 05:58:27
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唐代是一個思想相當解放的時代,儒、道、佛三家思想都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支持,思想界呈現百花齊放的繁紛局面。盛唐詩人的思想既複雜,又活躍,王維信佛,李白好道,都是明顯的例子。杜甫則與衆不同。杜甫在青年時代一度醉心于道教,對仙丹靈芝及長生仙界頗感興趣,那隻是世界觀尚未确立時的浪漫幻想。杜甫壯年以後對佛教産生了好感,是由于頻遭挫折心生苦悶,想從佛教得到一點慰藉,并非真想遁入空門。杜詩中有一個有趣的例子:“重聞西方止觀經,老身古寺風泠泠。妻兒待米且歸去,他日杖藜來細聽。”(《别李秘書始興寺所居》)他在寺廟裡聽到高僧講經,講得很好,但他表示先要回家解決妻兒的吃飯問題,等以後有空再來聽講。佛家主張割斷凡間的情感,對人間的摯愛是杜甫皈依佛門不可逾越的障礙。所以就其主要思想傾向而言,清人劉熙載的論斷非常準确:“少陵一生卻隻在儒家界内。”

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1

杜甫出生在一個以儒學為傳統的家庭裡,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終生服膺儒學。杜甫詩中出現過四十四個“儒”字(有一處是“侏儒”應予剔除) ,其中有一半是他的自稱。杜甫經常自稱“儒生”“老儒”,甚至“腐儒”。杜甫偶然也發發牢騷,說什麼“纨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甚至說:“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但那隻是在極端悲憤的情境中的牢騷話而已。事實上杜甫對儒家思想的遵循已達到孔子所說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程度,就是倉促匆忙時也不離開,颠沛流離時也不離開,真是終生不渝,死而後已。杜甫喜歡以儒家的祥瑞鳳凰自比,他“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遊》) ,直到臨終前一年,還寫了一首《朱鳳行》以見志。杜甫念念不忘的那個鳳凰,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

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2

儒家關注的對象是人生與社會,他們的人生态度必然是積極入世的。孔子奔走列國,栖栖惶惶,為的是實現其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孟子遊說諸侯,力辟楊墨,為的是實現以仁義為核心的政治主張。他們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了信心,而且懷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在儒家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杜甫也是這樣。杜甫對于人生抱有堅定的信念,他把安邦定國視為自己的使命。青年時代的杜甫早已胸懷大志:“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但當時他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還沒有作深沉的思考,他的壯志還缺乏具體、确定的内涵。待到長安十年,杜甫一面體驗着人生的艱辛,一面觀察着人民的疾苦,終于确立了堅如磐石的人生信念。三十九歲那年,杜甫首次自述其志向:“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年之後,杜甫再述其志:“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前者着眼于君主,後者關注的重點轉到自身。寫前一首詩的時候,杜甫還是一介布衣。寫後一首詩的時候,杜甫剛剛得到一個從八品下的微職。然而他的口氣是如此狂傲!他的志向是如此高遠!什麼叫“緻君堯舜上”?有人以為那就是忠君意識的體現,這個說法需要稍作辨析。杜甫當然是忠君的,宋人蘇轼甚至說他“一飯未嘗忘君”。蘇轼的說法并不是無中生有,杜詩《槐葉冷淘》就是一個證據。杜甫晚年流落夔州,初次品嘗到當地的一種涼面“槐葉冷淘”,于是興緻勃勃地作詩描寫一番,最後忽然念及遠在長安的君主:“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這不是“一飯未嘗忘君”又是什麼?然而杜甫的這種想法隻是偶爾為之,他的忠君意識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緻君堯舜上”,是希望君主變得像堯、舜一樣賢明。在封建社會中,實行仁政的首要條件是君主賢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堯、舜是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是儒家用自己的政治觀念塑造出來的理想人物。杜甫希望皇帝效法堯、舜,其實質就是希望他們實行仁政。這是杜甫實現遠大政治抱負的必要步驟。

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3

什麼叫“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意思是我對自己的期許是不是有點笨啊,我私下把自己比作曆史上的兩個人物,一個是稷,還有一個是契。稷與契是誰?稷,《左傳》裡面有記載,又稱之為後稷,他從小就喜歡種莊稼,後來成為舜的大臣,主管天下農業,相當于現在的農業部長。契則是協助大禹治水的大臣,相當于現在的水利部長。杜甫自比稷、契,是不是自許太高?明末清初的王嗣爽解釋得很好,他說:“人多疑自許稷契之語,不知稷契元無他奇,隻是己饑己溺之念而已。”什麼叫做“己饑己溺”?《孟子·離婁下》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這是對于天下對于全社會的責任感。這是一種偉大的胸懷,一種高尚的政治情操,所以王嗣爽說杜甫己饑己溺,這一點都不奇怪,它是一種信念,一種人格精神。其實在盛唐時期,大唐帝國已經出現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在唐玄宗前期又出現了開元之治,士人說要做稷和契,隻是一個普通的政治觀念。《貞觀政要》記載說,唐太宗的時候,魏徵就說過,最好的政治就是“君為堯舜,臣為稷契”。君主要以堯舜為榜樣,臣子要以稷契為榜樣。所以“緻君堯舜上”也好,“竊比稷與契”也好,在杜甫所生活的那個年代裡,并不是不切實際的空談,而是表白他的政治理想。當然,由于杜甫一生中根本沒有得到實現抱負的機會,所以他的人生信念都處于虛拟的狀态。正因如此,後人譏評杜甫“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有人認為杜甫的人生信念“迂闊”。其實,凡是理想,總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理想越是遠大、崇高,它與現實的距離也就越大。即以孟子而言,他遊說諸侯,人們也認為他“迂闊于事”。魏徵勸唐太宗行仁政,也被人攻擊為“書生未識時務”。“迂闊”一詞,又何足為杜甫之病!人之立志,貴在高遠。假如所立之志非常卑庸,與社會現實沒多少差距,“迂闊”的缺點倒是避免了,但那樣的人生信念又有什麼價值可言!然而稷也好,契也好,他們身居高位,本來就承擔着國家的重任,他們有這樣的責任感是理所當然的。杜甫則不同,他隻是一介微臣,甚至是一介布衣,按照“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常理來說,杜甫本來是不必懷有此種責任感的。然而杜甫竟然自許稷、契,竟然以“己饑己溺之念”為人生目标,這真是崇高、偉大的人生信念!

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4

正因為杜甫心懷天下,所以他對于國家的隐憂看得特别清楚,對社會的弊病診斷得特别準确。儒家一向認為社會最大的禍患不是貧窮,而是貧富不均。對于貧富不均,儒家一向是譴責的,曆代詩人也一向是譴責的,從古到今,凡是有正義感的詩人都譴責這個現象,杜甫以後的白居易,一直到清代的吳嘉紀,都寫過類似的作品。但是古往今來,沒有哪首詩像杜甫這兩句詩那樣驚心動魄,那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直到今天,隻要我們說到貧富不均的話題,首先想到的便是這兩句杜詩。正因如此,後人推崇杜甫,主要着眼點便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北宋後期,有兩位大詩人不約而同地寫了題杜甫畫像的詩。王安石是新黨的領袖,黃庭堅屬于舊黨,他們的政治觀點完全不同,但是對于杜甫的看法卻是完全一緻。王安石寫了一首《杜甫畫像》,高度評價杜甫的偉大胸懷:“甯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妨四海赤子寒飕飗。”并且表示崇敬的心情:“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黃庭堅寫了一首《老杜浣花溪圖引》,也是題杜甫畫像的詩,這幅像畫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醉中騎驢的狀态,詩中說:“中原未得平安報,醉裡眉攢萬國愁。”說杜甫即使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眉間依然凝聚着憂國憂民的表情。後面又說“常使詩人拜畫圖”,意思是後代的詩人常常膜拜杜甫的畫像。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對于杜甫具有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千古讀者已達成共識。

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