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4:49:20

《賦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少年時代的成名作,幾乎上過學的人都讀過。不過這首詩,在過去的确是有一些争議的。

比如有一個清代學者顧安,在他寫的《唐律消夏錄》裡面就認為:白居易“一歲一枯榮”,承上啟下,但是寫得太顯露。而第五、六句中的“古道”和“荒城”,則形成了意象上的“合掌”。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離離原上草這首詩)1

除了有這些問題以外,還有人曾經質疑“離離原上”的“離離”到底是在說什麼。又有人質疑這首詩後四詩“陳詞濫調”,了無新意。于是将其腰斬,隻剩下前四句放進我們的語文課本裡。

究其原因,其實并不是白居易寫的這首詩出了什麼問題,隻是後世之人在“評價”的标準上出了問題。

“合掌”是“詩病”的說法,在唐朝還未興起。“離離”是指什麼,争議還在繼續。至于腰斬《賦得古原草送别》,也有可能是今人受了明朝人的誤導,不了解作者的生平造成的。

一、“離離”是指什麼?

《賦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白居易這首詩開頭就寫“離離原上草”,搞得很多人一頭霧水。“離離”是什麼?有人說,它可能是指白居易小時候居住過的一座離山,在山下有一片叫“離原”的草原,這種說法不知真假。

不過,大部分的唐詩鑒賞辭典,都把“離離”解釋為了“野草披離貌”。“披離”這個詞,出自寶玉的《風賦》,意思就是野草向四面散開,表示野草長得茂盛。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離離原上草這首詩)2

表面上看,十六歲的少年白居易因思念兒時的樂園,提筆寫下“離離原上草”更合乎邏輯,但是假如你了解作者生平的話,你就會覺得,他的确寫的不是“離原”,原是在寫“鹹陽古原”。

根據新舊《唐書》白居易本傳中介紹,白居易的先祖是楚國太子之後白勝。太子被殺,白勝投奔秦國,白勝的後代就是秦将白起。秦朝覆滅時,他的祖先正是在鹹陽原上戰死的。

因此,他在詩的前面寫鹹陽原上的野草,後面就用到了“王孫歸不歸”的楚辭典故,表明他寫這首詩,其實是在懷念自己的先人。

所以,這裡的“離離”,顯然不會是指“離原”上的草。而“離離”隻能夠解釋成野草披離,向四面散開。

“離離原上草”開始四句,就是借野草的生死枯榮,比喻包括白居易先祖在内的,那些曾經戰死在鹹陽原上戰死的英雄們,他們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但是精神不滅。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離離原上草這首詩)3

顧安認為“一歲一枯榮”寫得太“顯露”了,影響到了第三句“野火燒不盡”的意思,這隻是他的一家之言而已。

一枯一榮,代表野草的一生一死,這也是自然現象。野火燒不盡,是非自然現象。是在外力的介入之下,給野草帶來的災難。

這兩句詩是說明,野草無論是在自然生命周期的限制之下,還是在惡劣的外界幹擾之下,都具備頑強的再生能力。所以并不存在,上一句太明顯,讓下一句不能盡意的現象。

二、“合掌”是怎麼回事

“合掌”這個詞的解釋,如今在《現代漢語詞典》上是找不到的。普通入門級别的詩詞格律書裡面,也看不到它。《辭海》裡的“合掌”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佛家的雙手合十禮。

“合掌”在網絡上的解釋是,指詩的上句和下句,或者叫出句和對句裡面,有一部分詞意相同或者相近,這種現象被稱為“詩家大忌”。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離離原上草這首詩)4

但是,這個所謂“詩家大忌”的概念,形成的時間比較晚。一般認為,它是在明清時期才被提出來的

在那之前,似乎并沒有這樣的說法。在明清時期,也并未形成嚴格的理論規範,并被納入官方學說。

如今,我們看古代人留下的詩學理論,最早是南北朝的《詩品》、《文心雕龍》,隻談詩的情志、聲韻。唐宋的詩歌理論,主要談平仄、對仗,也不談“合掌”。

所以,在唐宋時期,并沒有所謂的“合掌”。後代把“合掌”列為“詩病”,如今也查不到這種說法的源頭到底在哪裡。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合掌”這種說法,至少在白居易那個時代,甚至在謝枋得《重訂千家詩》的北宋末年,都是不存在的。

情況到了明朝,才發生了一些變化。明朝人夏棅作《唐詩品彙》,把《賦得古原草送别》的标題改成了《草》。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離離原上草這首詩)5

夏棅修改這首詩的标題,有可能正是因為,他認為這首詩的後半部分比較老套,并且犯了“合掌”的“詩病”。

《賦得古原草送别》這首詩,是通過《千家詩》之類的古代兒童啟蒙讀物來傳播的。換句話說,這首詩是古代詩歌的“教學範例”之一。

古代文人就如今的網友一樣,關心兒童教育的問題,因此他們容不得範例始終有瑕疵。不過夏棅并沒有“腰斬”此詩,他隻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拟定了詩歌的标題。

再經清代人顧安的“确認”,白居易這首詩中的五六句犯了“合掌”後,如今的人才在編寫教材的時候,直接判定白居易的詩後半部分不合格,于是就把它“腰斬”了。

這是用後人拟定的标準,去規範前人的詩作,顯得非常地迂腐而不可取。按這種标準,明清以前很多出名的詩歌,都犯了“合掌”。

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和“影”的意象就是同一個。按照他們的标準,也犯了合掌。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離離原上草這首詩)6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否認,那是一首好詩。更多的例子,網上比比皆是,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

關鍵在于“合掌”、“格律”的形成時間,比白居易創作此詩的時間晚了幾十甚至是幾百年。按這樣的要求去看古詩,《詩經》豈不是得直接銷毀了?

結語

明清時期的人寫詩大多不行,清代人還特别喜歡考據,出了很多迂腐的學究,但是考據了半天,也沒有搞懂《賦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題到底是什麼。

他們認為這首詩隻是在歌頌野草,其實大錯特錯了。這首詩明顯是在借鹹陽原上的野草,歌頌那些古代,在鹹陽原上戰死的英雄。

最後一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直接點明了這首詩真正的主題,就是它的原标題,借歌頌野草為亡靈“送别”

關于白居易最好的桃花詩(離離原上草這首詩)7

因為不了解白居易的生平,所以夏棅和顧安二人,認為十六歲的白居易,隻是在寫應制詩而已,類似于“為賦新詞強說愁”。“王孫歸去”這個舊典,跟他有什麼關系嗎?其實還真的有!

不管後人怎麼看這個問題,至少從新舊《唐書》中的資料,以及白居易自己家族的文獻記載來看,他就是秦将白起的後人。

鹹陽原是秦宮的舊址,他來到鹹陽原上,的确是有“王孫”在等着他“送歸”。假如真正讀懂了這首詩,也就不至于把它腰斬了,更不會質疑他寫錯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