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詳情請點擊鍊接了解緬甸常用社交禮儀(一)),我們了解到了關于行為方面緬甸最常見的幾個社交禮儀,鞠躬禮、雙手合十禮、跪拜禮、脫鞋禮儀和使用右手的禮儀。在緬甸,無論什麼身份地位的人,無論貧窮或富貴,都由衷地遵循着這些禮節,使得整個國家充滿和睦和尊重的氛圍。除了行為上的社交禮儀,緬甸還有着一些語言溝通方面的社交禮儀,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緬甸小僧侶
吳、杜、郭、瑪、貌?緬甸的五大姓氏?看過緬甸人名的讀者們肯定有過疑問,緬甸整個國家是不是隻有5個姓氏呢?因為基本都是以吳、杜、郭、瑪和貌為首的名字稱呼。其實不然,這五個并不是代表姓氏,而是緬甸人加于名字前的稱謂詞。緬甸人沒有姓氏,隻有姓名,所以通常會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上一個稱謂,以表示自己的性别、年齡段、社會身份地位等。
頭頂托盤買橘子的緬甸小姑娘
“吳”(U)在緬文中的意思為叔叔、伯伯,也可理解為西方的“先生”,一般年長或有身份地位的男性會使用該稱謂,例如吳奧敏(U Aung Myint);“杜”(Daw)在緬文中為阿姨、姑嬸的意思,同樣也理解為西方的“女士”,“杜”通常用來稱呼年紀大或有身份地位的女性,但不指向該女性已婚或未婚,例如杜瓦瓦萊(Daw War War Hlaing)。
“郭”(Ko)是針對平輩或年輕的緬甸男性使用的,例如郭屯屯(Ko Tun Tun),它在緬文中為哥哥、兄長的意思;“貌”(Maung)是針對輩分小、年齡小的緬甸男性使用的,“貌”在緬文中是弟弟的意思,例如貌敏敏(Maung Min Min)。對于郭屯屯來說,自己稱呼自己也用貌屯屯,以表示謙卑,長輩也會因年紀輩分稱其為貌屯屯。“瑪”是針對年輕或同輩的緬甸女性使用的,它在緬文中為姐姐、姐妹的意思,例如瑪德辛(Ma Tha Zin)。
男性用依(Nyi),女性用(Maung)緬甸的稱呼禮儀中,男性和女性存在着不同的稱呼用法。對于弟弟的稱呼,男性稱其為依或依勒(實為同意,勒是緬文小的意思,音譯有些差别,緬文這個Nyi字沒有對應接近的漢字),女性則稱其為貌或貌勒,而“貌”也用在女性對自己愛人的稱呼。一字多用在緬文中也很常見,所以了解對話内容才能清楚各個字的準确含義。對于妹妹的稱呼,男性和女性則是相同的,稱其為依瑪或依瑪勒(Nyi Ma\Nyi Ma Lay)。
緬甸小男孩
男性用肯比亞(Hkin Byar),女性用信(Sin)緬甸男性用尊多稱呼“我”,用肯比亞稱呼“你\您”,緬甸女性則用尊瑪稱呼“我”,用信稱呼“你\您”。在日常交流時,緬甸人習慣在說話句尾加上類似敬語的詞語,以表示禮貌和尊敬,男性則是在句尾加上“肯比亞”,女性則是加上“信”,例如男性會說“敏格拉巴肯比亞”,女性會說“敏格拉巴信”,“敏格拉巴”是緬語中“您好”的意思,加上敬語後整句話顯得更加禮貌。當然不單是問候語,在每句話結束時都會加上這兩個敬語以示尊重。緬甸仰光人的使用習慣和筆者上述一緻,但在緬甸其它城市用法則不盡相同,例如緬甸曼德勒,無論男女都是使用肯比亞(句末使用有時簡化為比亞),所以一聽對敬語的用法,就大概能判斷出是不是仰光本地人了。
緬甸仰光
道達、塞亞、塞亞瑪的使用讀者們可能會問,有些人名前沒有以上說的5個稱謂詞,而是“道達”,這是什麼意思呢?“道達”實際上是英文“Doctor”的緬文音譯,有醫生、博士的意思,用在人名前指博士,例如道達覺覺,指覺覺博士。對有博士學位的緬甸人,通常要用“道達”加名稱來稱呼以示尊重。
緬甸撣邦女教師(塞亞瑪)
“塞亞”在緬文中是指男老師、男醫生,“塞亞瑪”是指女老師、女醫生,不同的場合有着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意思。緬甸人對某個領域的能者或是尊重的人也會用“塞亞”、“塞亞瑪”來進行稱呼,“塞亞”用于男性,“塞亞瑪”用于女性,之後可接也可不接人名。更多的理解可能就需要實際交流過程中慢慢體會了。
往年齡小了去稱呼緬甸人在生活中是非常樂觀的,心态也非常年輕化,對緬甸人名稱前添加的稱謂,一般以更年輕的方向去挑選。例如一名45歲左右的女性,一名20多歲的年輕人應該要稱呼其為杜某某,但如果那樣稱呼,可能會降低對你的好感,如果稱呼其為瑪某某,那達到的效果就不一樣了。以更年輕的一個稱謂去稱呼對方,即表達了誇贊之意,又收獲了對方的好感和認可。當然這是針對普通群衆來說,對于有官銜的、有身份地位的緬甸人來說,恰當的對應的稱謂使用還是非常重要的。
行合十禮的緬甸年輕女性
除了以上筆者叙述的語言溝通社交禮儀之外,緬甸還有着許多其它的禮儀習俗,緬甸人民一代代地保持和傳承着這些禮儀習俗。雖然緬甸人民不富裕,生活條件差,但這些絲毫不影響他們該有的禮貌和應盡的禮儀,這也是真正感動筆者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美好交往不正是如此嗎?
推薦文章:緬甸神秘的紋面族——欽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