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廣饒送日子的講究

廣饒送日子的講究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19 15:09:41

文/圖 記者 陳金路

廣饒送日子的講究(聊城風俗漫談系列)1

莘縣退休教師王發社創作的關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孩子争吃喜面的圖畫。

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大喜事。

“生孩子,送祝米”,是聊城自古以來的習俗,至今仍承續不衰。“誕生禮作為人生的開端禮儀,具有持續時間長、儀式隆重等特點。”研究聊城民俗文化多年的聊城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生導師孫雪岩說。

“得喜”“添喜”有說法

傳統觀念認為,生兒育女是家庭和親族的一大喜事,故稱懷孕為“得喜”。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道口鋪村77歲的郭懷成是村上婚喪嫁娶生孩子的禮儀“明白人”。他說,按照以前的老俗話,婦女懷孕了,稱為“有喜了”“有身子了”“有身孕了”“有了”。

舊時女子多在十七八歲就結婚,一般婚後一年之内即“得喜”,兩三年後又生第二、第三胎,通常女人一生會生四五胎,也有多至八九胎的。“現在有了法定結婚年齡,孩子們結婚早點的也要二十一二歲,大多二十四五歲,還有的接近30歲,所以‘得喜’的年齡也往後推遲不少。”郭懷成說。

早前,聊城農村婦女懷孕後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參加别人的婚禮,不能參加葬禮;雷雨天,孕婦不能出門,并要在門窗上挂一塊紅布等。

嬰兒出生,俗稱“拾小孩兒”,也叫“添喜”。聊城對此說法不一,有的稱“添孩子”,也有的地方說“添了”“拾了”。根據嬰兒性别,又有大喜和小喜之分。生男孩則為大喜,生女孩則為小喜或也喜。

“婦女生孩子時,一直有産房禁入的習俗。”孫雪岩表示,舊時觀念認為婦女生産是“大(人)命換小(孩)命”的生死關口,産房被看作不幹淨的地方。男性、讀書人、兒童、未出嫁的閨女、穿孝服的人絕對不許在場,怕“帶走産婦的乳汁”或怕破壞好運。亦有不許丈夫入産房的禁忌,認為這樣會導緻産婦難産。

舊時分娩的方法也不—樣,富人家常在炕前就地放一個娘家陪嫁的紅木盆,産婦坐在盆上,同輩已婚并生育過的婦女抱着産婦的腰,接生婆協助接生。所以,分娩又叫“臨盆”。窮人家的産婦則躺在炕前鋪好的谷草上,由接生婆接生。所以,這種分娩方法又稱為“落草”。按照舊風俗,接生婆由兒女雙全、經驗豐富的婦女擔任。随着醫療條件的逐步改善,目前大多數産婦住進醫院分娩,接生婆也普遍被醫生代替,文明、科學的産育新風在聊城城鄉已經形成。

“報喜”之後“送祝米”

嬰兒降生之後,婆家人要在三天内向産婦娘家報喜。報喜時間,要根據孩子出生的具體時間而定。如果是前一天下午出生的,則在第二天早飯後去報喜;如果是後半夜出生的,則在當天早飯後報喜。總之,報喜要在上午才吉祥。報喜一般由産婦丈夫的兄弟帶着紅皮的雞蛋前去,如果生的是男孩,帶的雞蛋是雙數,女孩則是單數。得到喜訊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孩子的姥姥就會帶着雞蛋、紅糖、小米前去看望。

孩子出生後,聊城一些地方還有“挑紅”的習慣,也就是在産房和臨街的大門上挂一塊紅布,旁邊附有銅錢、紅棗、花生等物品。生了男孩挂在左邊,生了女孩則挂在右邊。臨清一帶,除了“挑紅”之外,如果生了男孩,大門上還要懸挂弓箭,寓意孩子長大後武藝超人。在東阿、東昌府、茌平、陽谷一帶,隻要鄰居一見“挑紅”,就會在第三天或第十二天時,給産婦送紅糖、挂面、小米和雞蛋等,以示賀喜;臨清、高唐西部、冠縣北部地區則在嬰兒降生後第三天,由産婦家人向鄰居送“報喜蛋”,生男孩每家送4個,生女孩每家送3個。

“送祝米”的時間,一般選擇在男孩出生後的第六天或十二天,女孩為出生後的第九天,具體在哪一天,主家會通知親友。“送祝米”當天比較隆重,所以“送祝米”也算是孩子的誕生禮。

當天,親友、鄰裡攜帶雞蛋、挂面、紅糖、小米及小兒衣物等登門祝賀。因為産婦剛生産,怕受涼,身子需要暖性食物補充營養。而雞蛋、紅糖、小米,既有營養還暖胃、暖身子。因此,親友送的禮物稱為祝賀之米,簡稱“祝米”,也稱“湯米”“粥米”。當天中午,主家大擺宴席,所到親朋,每人先喝一碗或兩碗挂面,挂面裡要有剝好的雞蛋,俗稱“吃面”,也叫“吃喜面”。然後再擺上酒菜,最後再上飯。這天,家人會将嬰兒抱出來讓親戚朋友看看,看新生嬰兒的長輩還要給嬰兒錢,錢數多少不等,一般情況下,如果是男孩給雙數,如果是女孩則給單數。另外,主家對客家所送禮物,除雞蛋、衣物全部留下外,其他則留一半,并以煮熟的紅皮雞蛋回謝,男孩雙、女孩單,數目不等。

“以前生活條件差,小時候,俺母親‘送祝米’回過來的雞蛋,俺拿在手裡聞了又聞,真香啊,好大會兒都不舍得吃,最後才剝開皮吃掉。”東昌府區侯營鎮今年49歲的劉光華至今對“送祝米”的習俗記憶猶新。一般情況下,産婦的娘家人送的東西比較多,多數會找人擡着食盒前往。送祝米的人大多為女性,但産婦娘家的哥哥、弟弟可一同前去,其他男性則很少參與。

過百日,嬰兒需穿百家衣

“孩子滿月時,娘家一般會來人接産婦和孩子回娘家住幾天,也叫‘住滿月’。”郭懷成說,住滿月時,孩子的姥姥要給孩子做新衣、新帽、新鞋,有的做被褥,四角縫上長命線。

嬰兒降生一百天,古稱“百晬”,後人遂訛為“百歲”。因為古代嬰兒死亡率比較高,如能平安度過百日,就意為可以平安長大成人了。魯西一帶一般都給孩子進行百日慶賀,稱作“過百日”。“名為過百日,其實,一般都是在第九十九天過,而不是過真正的百日。”郭懷成說,這時,嬰兒的姥姥、妗子、姑姑、姨媽等均來祝賀。

祝賀所送的“百日禮”主要是衣服,但最有特色的是百家鎖和百家衣。百家鎖也叫“長命鎖”“富貴鎖”,一般用銀子打制成鎖形,上鑄“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字樣,用銀鍊串好,挂在小孩的脖子上,認為可以辟邪,并鎖住小孩,讓小孩長壽。“百家衣”狀如僧服袈裟,是集多家各種顔色的碎布頭稍作修剪并用紅線縫制而成。民間有言,“穿了百家衣,能活一百歲”。

親朋所送衣物,聊城一帶也頗有講究,一般是姑姑送褲、姨媽送襖、舅舅妗子送鞋帽。因而,民間有這樣的順口溜:“姑送褲,姨送襖,妗子送鞋繞街跑,舅舅的帽子戴到老。”臨清、高唐一帶則說:“姑家的褲,姨家的襖,妗子的花鞋穿到老。”現如今,孩子過百天時,父母一般會為孩子拍攝“百日照”作為紀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