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科技農場!
今年大暑的時間是7月22日,農村老話講:“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而這大暑節氣又是三伏之中最熱的節氣。
按照道理講,大暑是全年最熱的節氣,如果出現了“涼飕飕”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農村還有一句老話叫做“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這大暑“涼飕飕”應該不會是什麼好兆頭。
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非常好理解,如果大暑的時候天氣是涼飕飕的,那麼到了立冬以後牛就會非常的高興了。可是這大暑時期的天氣情況和老黃牛又有什麼關系呢?别急,小編這就給大家解釋一下其中的緣由。
中華民族曆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人們從最初的狩獵到後來學會了耕種,才慢慢穩定下來,所以咱們華夏文明又被稱作是農耕文明,農耕貫穿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曆史,而這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所沉澱下來的俗語、諺語也多是和農耕相關。如今實現機械化耕作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在這之前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耕種都是靠着老黃牛來拉犁耕作的。
立冬以後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忙碌了一整年的老黃牛也可以歇息了,這個時間老黃牛吃的主要是草料,草料的來源主要是農作物的稭稈草料,這時如果這草料質量好,老黃牛自然就會樂開了花。
這就和前面的那句“大暑涼飕飕”關聯上了,因為大暑出現“涼飕飕”的情況,那麼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就要差了,到時莊稼幹癟,稭稈長得卻更加粗壯,甚至有些莊稼都不值得收就直接給牛當草料了,所以牛會更加愛吃。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到了大暑以後,是每年溫度最高,作物生長最迅速,幹物質累積最快的重要階段。此時如果出現了“涼飕飕”的情況,說明是遇到了陰雨天氣,此時會出現光照不足。水分供應過旺的情況,這時的莊稼容易出現徒長,但是由于光照不足,幹物質累積受阻,還會導緻稻谷、玉米、麥穗等灌漿不飽滿,出現幹癟的情況,最終收成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下面就到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今年大暑的天氣怎麼樣呢?已經入伏有幾天時間了,但是很多地區的氣溫卻還不是很高,今年的收成會差嗎?
這就要看各地具體的情況了,不過大家也不用過于擔心,暑伏節氣裡雨水增多是正常的情況,适當的降雨不僅不會降低作物的收成,反而會對作物有好處。
這裡的“涼飕飕”主要指的是大暑節氣裡長時間的陰雨天氣,連續幾天甚至十幾天的降雨才會對莊稼的收成造成不好的影響,但短時間的降雨是有利的。
所以這大暑是否“涼飕飕”看的是整個大暑節氣,而不是大暑當天的天氣情況,所以大家大可以放心。
最後祝願南方的洪澇天氣能盡快好轉,祝願大家都能夠有一個好的收成!
更多熱點資訊,歡迎關注科技農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