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微涼時,再讀郁達夫<故都的秋>》
窗口的風換了種姿态,涼了許多,秋的感覺是真的來了,這是立秋的第三天。
陰着天,吹着小風,上班的路途顯得短而輕松。
于秋初,周遭完全還是盛夏的感覺,蔥郁的綠、高唱的知了,這樣夾了涼意的天氣也許是短暫的,那就享受這短暫的愉悅吧。
忽然想起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什麼?因為這篇文字于今年、于我家、于女兒的擇業制勝有着特殊的意義,當記之!
圖片來自網絡
文中說:“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顔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隻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态,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态,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适的。”
于南方,四季不分明,其實也是一種缺憾,缺憾也是美,常綠的樹木,長開的花兒,長流的碧水,長青的山崗都是南方的标配,當然還有水靈靈的妹子,錦上添花!
作者之所以說南方的秋是半開半醉的狀态,在領略秋上是不合适的,其實與“月是故鄉明”是一樣的道理。
文中說:“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與北方,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着牽牛花的藍朵,流動的光,恬靜的花兒,品茶的人,如此,眼前除了歲月靜好似乎沒什麼更貼切了。其實,這是用現代的心境解讀那時的文字給出的結論。與作者寫文的意圖恰恰相反,郁達夫《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着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争的痕迹。這落寞之秋更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歎。
所以理解文字與個人心境有關,與時代背景有關。延伸一下,一個人欣賞另一個人的文字,除了這些,應該還與兩個人趣聞相投有關吧!
圖片來自網絡
文中還說:“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沒有感知過南方的秋雨,倒是體味了南方的梅雨,那種揮之不去的粘稠感确實與北方的雨境不一樣,與北方的雨境相比缺少了利落和幹脆。
有句話叫“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于淮北則為枳,”,一方水土有養一方人。愛故鄉,大概是一個人于初始生長環境中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種情結,或者叫做一種習慣吧!
文中作者身處南方懷念北方的秋,南北這兩個方位正好也契合了我的心境。
有人說“八月未央”,其實不敢細數日子,轉眼8月也要過去三分之一了,入秋,意味着這一年所剩無幾。女兒的就業抉擇—或南或北,一直是個較為困擾的問題,與外人看來那隻是個簡單的決斷而已,與我們,其中有着千絲萬縷的因素,決斷便有了既不忍“決”又不能“斷”的苦衷成分在。
有時候,把事情交給時間似乎更符合自然規律,這算不算一種消極心态呢?
還有,其實還盼着時間可以再快些,如此,十月底于我而言就可以有一個轉折點在那裡候着,但願如願!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