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1:32:45

李慶洪

題記:終于迎來春暖花開,人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踏青、賞景,正值放風筝的季節,也可以像古人那樣,通過放風筝,去掉晦氣,放飛心情。《紅樓夢》第70回描寫寶玉、黛玉等在春光明媚的大觀園裡放風筝,生動地再現了人們放風筝、去晦氣的健身活動。#古代生活日常#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1

風筝,又名"木鸢"、"紙鸢"、"風鸢"。中國是風筝的故鄉,早在兩千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風筝。風筝的起源說法多樣,史書記載,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魯國人公輸班,因看到鹞鷹盤旋于藍天而受到啟迪,傳說曾"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魯問》)。他制作的木喜鵲,可以說是最早的風筝了。後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鸢"。直到五代時,才被稱之為"風筝"。據《詢刍錄》載:"風筝,即紙鸢,又名風鸢。五代李邺于宮中作紙鸢,引線乘風為戲。後于鸢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筝鳴,故名風筝。""心與寥寥太古通,手随輕籁入天風。山長水闊無尋處,聲在亂雲空碧中。"(金顯宗《風筝》)"翩翩似逐尋巢燕,聲響如傳度嶺鐘。""空外秦筝何處聞,遙看片片起巫雲。"(元·謝宗可《風筝十首》)"風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張七弦。"(清·李聲振《放風筝》)這些詩句都描寫了飛翔于空中的風筝發出悅耳的琴弦聲。#向往的春天#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2

風筝最初出現與軍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風筝進行測距、傳訊、偵察。據《鴻書》記載:"公輸班制木鸢以窺宋城。"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鸢》中則有"韓信謀從中起,故作紙莺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的記述。《獨異志》載:"梁武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圍台城,簡文縛紙鸢,飛空告急于外",搬取救兵解圍。清人筆記中還記載一則傳說,公元202年,漢王劉邦率大軍進攻楚霸王項羽,在垓下把楚軍重重包圍,韓信為了瓦解項羽部下的軍心,在風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飛到楚營上空,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高唱楚歌,項羽士兵聽到熟悉的旋律,思鄉之情頓起,士氣低落,終不敵漢軍而敗。到了唐代中期,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筝的功能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于紙業的發展,使得風筝的制作材料也由絲絹開始使用紙張。"孤骞穩駕剡溪雲",指的是用今浙江出産的剡溪紙做的風筝。"畫裡休看郭恕先",則是說宋代著名畫家郭忠恕(字恕先)畫的風筝圖很受人們的歡迎。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3

每年清明前後,春光明媚,東風勁吹,無邊無際的藍天上,千姿百态的風筝在飛舞盤旋。放風筝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春日娛樂活動之一。"竹馬踉跄沖淖去,紙鸢跋扈挾風鳴。"南宋大詩人陸遊在《觀村童戲溪上》詩中以拟人的筆法描寫紙鸢,十分生動。"春風語燕潑堤翻,晚笛歸牛穩背眠。此際不偷慈母線,明朝辜負放鸢天。""偷放風筝不在家,先生差伴沒處拿。有人指點春郊處,雪下紅衫就是他。"明代著名書畫家徐渭的這兩首《風鸢圖詩》,描繪了鄉村兒童癡迷放風筝的情形,信口拈來,趣味盎然。"槐榆舒綠柳含青,陣陣東風拂面生。最是兒童行樂事,置身檐瓦放風筝。"清《燕京雜詠》中褚維垲的這首《竹枝詞》,寫北方兒童居然立于屋頂放風筝,童心童趣,躍然紙上。"結伴兒童绔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筝五丈風。"清代劇作家孔尚任這首《放風筝》,則把兒童放風筝不起的懊惱情态描寫得惟妙惟肖。"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别離。"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斷線風筝為謎底更是情趣盎然。#向往的春天#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4

其實,喜愛風筝的不止兒童,"風鸢放出萬人看",清代詩人楊映昶的《都門竹枝詞》裡曾描寫成千上萬人看風筝的熱鬧場面。"我亦曾經放紙嬉,今來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遊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明代詩人徐渭就是個風筝迷,他畫風筝,寫風筝,僅《風鸢圖詩》就寫了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當時放風筝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一個頗有名的風筝迷。著名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部記錄他數十年放風筝和制風筝的經驗體會的專著,這部書系統地介紹了風筝的紮、糊、繪、放等工藝的技法,并配有彩圖和歌訣,堪稱是一部難得的風筝史料。戲曲家李漁也是一位放風筝的高手,他不僅喜歡放風筝,而且還寫了一部以風筝為題材的《風筝誤》,寫的是詹氏兩女,一美而才,一拙且陋,卻因風筝題詩各就姻緣。清朝人軒治翁與朋友一起放風筝,回憶起美好的童年時光,仿佛返老還童:"清池玉水繞山川,攜手伴友放紙鴛。楊柳輕指意欲醉,疑是夢境回童年。"元朝詩人謝宗可,創作了《風筝十首》而流傳至今,如其中之一:"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卻風筝逐斷蓬;博得飛翔纖指上,逞将聲勢半天中。目花輕薄流溪水,學絮颠狂落草叢;皮骨飄零絲絡在,相看拍手笑兒童。"尤其風筝癫狂之态、被大風折斷之際七零八落的樣子及兒童拍手大笑的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他還有一首《紙鸢》,抒發了放風筝的心情:

孤骞穩駕剡溪雲,多少兒童仰羨頻。

半紙飛騰元在己,一絲高下豈随人。

聲弛空碧東風曉,影度遙天化日春。

誰道緻身無羽翼,回看高舉絕紅塵。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5

風筝是春天的信物。放風筝既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華夏風俗。清人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說:"百丈遊絲放紙鸢,芳郊三女禁煙前。"禁煙即指清明節前的寒食節。清人楊韫華《山塘棹歌·放斷鹞》:"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鳐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風筝的詩,雖為閨中之情緒,但春日景色躍然紙上,别有情趣和意境。一首是陳長生的《春日信筆》:"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鹦鹉語,風筝吹落畫檐西。"另一首是駱绮蘭的《春閨》:"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何處風筝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都是寫斷線風筝,寄情寓意趣味無窮,讀來耐人尋味。"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曾任過濰縣縣令,他在《懷濰縣》詩中吟道:"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将蝴蝶鬥春歸。"道光年間濰縣金石學家、詩人郭鱗在《濰縣竹枝詞》中寫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争上白浪河。紙鴦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這兩首詩詳細地記載了清代濰坊民間春日放風筝的熱鬧情景。濰坊風筝曆史悠久,1984年以來每年舉辦"國際風筝會",使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強烈地方色彩的濰坊風筝名揚四海。

南宋時,杭州曾流行過"鬥風筝"的遊戲,即每年清明時節,男女老少手持風筝,比高争巧,競相追攀,空中筝鳴,半月不絕,可謂盛況空前。在西湖的船頭上放風筝,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元代馬臻寫有《西湖春日壯遊即事》:"豪家遊賞占船頭,趁得風輕放紙鸢。手拍絲綸争上下,一時回首看青天。"清代楊映昶有"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雲端"的詩句,是說把紮制的"天下太平"字形的風筝串聯在一起,放飛到空中,可見風筝品種增多了,出現了造型新穎的字風筝,使風筝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清代詩人張劭《紙鸢》一詩,将風筝在碧空中的形象、聲響、色彩描寫得淋漓盡緻,特别是黃昏時分,盞盞紅燈沿着風筝線冉冉升上夜空是何等的美妙。詩雲:

畫裡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

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雲鼓一弦。

避雨飛來芳草地,乘風遊遍綠楊天。

黃昏人倚樓頭望,添個紅燈到上邊。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6

放風筝不僅為平民百姓喜歡,宮中皇族也頗鐘愛。唐明皇李隆基就曾親臨山東蓬萊宮宜春院,玩賞過一隻叫"八仙過海"的風筝飛天。宋徽宗也熱衷放風筝,最早的風筝譜是他所著的《宣和風筝譜》,他在禁城中放的風筝有時會落到城外百姓家。相傳清朝慈禧太後曾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筝魏"給她紮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的風筝放玩。現在故宮博物院裡還藏有三隻溥儀皇帝玩放過的風筝。清代"京城俗喜放風筝。自臘日以至清明,夕陽西下,則天際一望皆是。内城尤多,宮中亦樂為之。"有一首《前清宮詞》寫道:"花朝才過又清明,天際遊絲漾午晴。惆怅翠華臨别苑,玉階獨立數風筝。"

曆代文人騷客寫下了大量吟詠風筝的詩歌,其中有不少篇什字面上是寫風筝,實質上則是借物寓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現實、對未來的真情實感。如唐代詩人元稹《有鳥二十章》之七:"有鳥有鳥群紙鸢,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風吹繩斷童子走,馀勢尚存猶在天。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複憐。"宋代賢相寇準的《紙鸢》,就表達了對世清政明的願望:"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北宋詩人王令的《紙鸢》,則通過對乘線憑風而高飛的風筝與扶搖不起的大鵬的對比描寫,宣洩了對現實的憤懑之情。詩雲:

誰做輕鸢壯遠觀,似嫌飛鳥未多端。

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終日遂為安。

扶搖不起滄溟遠,笑殺抟鵬似爾難。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7

明徐渭《紙鸢圖》:"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鸢。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将兒輩上青天。"清人方芳佩的《紙鸢》:"剪紙為形骨相寒,常依稚子博悲歡。偶然得藉微風力,卻要旁人仰面看。"借物諷人,意味深遠。清代徐天球《風筝》"誰向天邊認塞鴻,但憑一紙可騰空。任他信風東西轉,百丈遊絲在掌中。"把飄飛的風筝比作塞外傳書鴻雁,充滿浪漫意境。清末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雲:"隻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淩空去,青雲有路通。"把風筝特征和神采寫得有聲有色,并洋溢着樂觀向上的情緒。#向往的春天##古代生活日常#

清代孫枝蔚的《紙鸢》:"未到清明節,常時見汝稀。因風初有勢,向日哪能飛。小鳥虛遭吓,群兒肯早歸。退身須作計,雷雨正多威。"寫風筝高飛能吓鳥,借詠風筝諷刺一時得意的小人。與此異曲同工的是清代詩人袁牧的《紙鸢》詩,寫得冷峻而深刻,表達了對紙鸢式人物的鄙視和厭惡:"紙鸢風骨假棱嶒,蹑慣青雲自覺能。一日風停落泥滓,低飛還不及蒼蠅。"清初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的《詠風鸢學江東體》,通過善飛的鵬雁、仙鶴與憑借風力而飛的風筝的對比描寫,抒發了作者對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不滿。詩曰:

節候遷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見紛纭。

偶緣塗飾能成質,才有因依便入雲。

線影暗憑童稚引,風聲高逼帝天聞。

傷鴻病鶴知多少?息羽垂頭合讓君。

【文史探微】:見微知著洞曉曆史格局,一葉知秋觀察人文氣象。歡迎關注頭條号《文史探微》,感謝評論、轉發!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8

本文選自作者《中國古代體育詩話》

五年下冊必背古詩注音(古詩話體育6)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