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是我國南宋時期的高僧,他在民間留下了很多傳說,被改編成的各種藝術作品廣為流傳。他遊走江湖扶危濟困的故事成為民間俠義的典範,破爛袈裟喝酒吃肉的造型也成為經典形象。在這些故事中,關于濟公為何出家的問題,一直是人們争論的焦點。在現代的影視劇創作中,編者按照不同的想法創作出了各種劇情,來诠釋濟公出家的原因。在我看來,這些原因雖然有道理,但卻并非濟公出家的真實原因,而是站在普通人角度的推測。不論是遭到父母突然離世的打擊,還是逃避婚姻的無奈,都是不是濟公出家的根源所在。
濟公的父母突然離世,他遭到打擊而厭世出家,這是絕大多數濟公故事中的說法。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道理,濟公出家也的确就是在父母去世之後很短時間裡發生。但這兩者很難說有什麼必然聯系,因為在濟公父母在世時,他已經顯露出出家的意願。
濟公家世顯赫,始祖李崇矩是後周和北宋初年的名将,受到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器重。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趙光義的驸馬,鎮國軍節度使,在北宋時代是最頂級的豪門之一。你家世代信佛,豢養大量的僧人,也捐建了不少寺廟。據說李崇矩在世時,他就豢養的僧人達到恐怖的七十萬人。
到了南宋時李家因北宋被滅而敗落,剩下的子弟南遷至天台山附近。因為這裡是原來李遵勖的封邑,所以給李家留下了大量的田産和财富。因此李家在南宋雖然不像北宋那麼顯赫,但也是巨富之家,人脈關系在南宋朝廷也是不少的。而濟公是獨子,是家中财産的唯一繼承人,說他因父母離世打擊而出家,感到非常牽強。以濟公的身份,被打擊是很可能的,但因此而出家就顯得過頭了。厭世避世的方法很多,即便是天天酗酒,也比出家的可能性大。所以我認為濟公出家是在于他自己的選擇,與父母離世的打擊并無直接關系。
至于逃婚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這完全是小說家杜撰的。民間傳說中濟公的父母給他簽下了鄰村王氏婚約,但濟公出家後就沒法履約,王氏最後郁郁而終。在很多戲劇和影視劇中,又改編成濟公要婚姻自由,與王氏沒有愛情,于是裝瘋出家,逃避婚姻。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是小說家杜撰的,在濟公的相關史料中并沒有提到濟公婚約的事情。最離譜的是第二種說法,這種情節設計顯然是接近現代以來婚姻和愛情觀的延續,根本不是宋代時候婦女的家庭觀。這種設計應該是五四之後才有的劇情,而并非古代小說家所創作。
實際上濟公出家的原因與上述兩方面都沒有關系,而是他自己受到家庭因素影響的結果。在父母在世的時候,濟公已經多次露出要出家的意願,隻是因為父母的阻止而暫時取消。這一方面是因為李家時代信佛,佛教文化深入人心,而濟公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對佛學有着癡迷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南宋政治環境對李家的打擊,尤其是濟公的祖父李涓的事件發生後,對李家子弟的家國觀念造成了重要的影響。濟公的父親李茂春就是因為這個事件的影響而辭官回家,濟公本人也是因為這個影響而出家。
根據史書記載,靖康之變發生前,濟公的祖父李涓在鄂州崇陽縣當知縣。金軍南侵包圍東京汴梁城後,北宋朝廷召集各方軍隊進京勤王。鄂州共有七個縣,需要召集二千九百人的兵力。實際上除了李涓在崇陽縣募集了六百多軍士,其他的縣份都沒有行動。李涓來不及等其他縣的信息,親自帶着軍隊前往汴梁作戰。他自己拿出錢财給士兵發軍饷,購買酒肉犒勞軍隊,讓他們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北上。到了河南的上蔡附近,他們就遇到了金軍小股遊騎的襲擊。李涓帶着軍隊一邊戰鬥,一邊向汴梁靠攏。他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打退了不少小股軍隊。
然後他乘勝向北追擊十多裡,與金軍的大部隊相遇。由于敵衆我寡,李涓在戰鬥中身中數箭而死,大部分士兵也随他戰死沙場。由于李涓抗金戰死的事情反襯其它宋朝将領的貪生怕死,所以這件事情受到南宋軍政兩界的打壓。不但李涓的英雄行為得不到伸張,還被人冤枉是戰鬥中臨陣脫逃。靖康之變後金軍退出東京汴梁城,上蔡地方的百姓獲得了李涓的屍體,這才真相大白。宋高宗趙構以其忠勇,贈朝奉郎,并萌蔭他的三個兒子當官。濟公的父親李茂春也因此做了天台縣令,李家在天台縣也算數一數二的大家族。
這樣的事情在南宋很多,不少抗金的有功将士得不到正常的待遇,反而被人誣陷排擠。尤其是在以秦桧為首的投降派當政期間,大将的主戰派将領被打壓,甚至獲罪被發配到邊遠地區。李涓作為抗金烈士之一,李家又是北宋南遷的大家族,在這種環境下必然成為衆矢之的。李茂春正是對朝中投降派執政而感到失望,所以才選擇辭官回家。而濟公正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從小見慣了官場中人自私自利貪生怕死的嘴臉,所以對南宋感到非常會心 。他很早就在天台山的國清寺學習佛學,并且拒絕前往臨安考科舉,已經存在避世的傾向。
實際上這個曆史環境并非南宋朝廷造成的,而是從北宋開始的遺留問題的延續。北宋初年有三黨黨争,後來又演變成新舊黨争,這之中江南的士紳集團都是黨争的重要參與者。三黨黨争時江南士紳集團為南黨,新舊黨争時他們為新黨,而他們的對手則是以北方舊地主為核心的北黨和舊黨。雙方鬥得非常激烈,甚至你死我活,這也成為北宋被滅國的内在原因之一。金軍入侵後,北方淪陷,北黨的根基全部被摧毀,南宋成為南黨的天下。而北方南遷逃避戰亂的人,則成為南黨排擠的對象。
北人南遷一方面會分薄南黨士紳集團在朝廷中的利益,也會在國家資源和經濟上形成壓力。另一方面南遷的北人積極要求北伐複國,希望收複舊河山,拿回被金國侵占的土地和資源。而南黨士紳集團在金軍入侵的戰争中損失不大,反因北黨的沒落而成為受益者。他們既不願南宋朝廷回到北方,使北黨的勢力恢複。他們更不願出錢出兵幫助北黨收複失地,因為這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在南黨獨霸的朝廷裡面,投降派占絕大多數。他們隻想保持現狀,享受偏安一隅帶來的巨大政治和國家利益。
濟公的家族既是原來北黨的中堅,又是南遷北人中少有的世家大族,而且還是積極謀求北上複國的家族,自然受到南宋朝廷的排擠。實際上南宋之所以多次北伐不能成功,雖然表面上看由種種原因所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江南的士紳集團根本不想複國。濟公自小在這種環境長大,對這裡面的問題看得很明白,但卻無力改變。再加上他受到佛學的影響較重,逐漸産生了避世意願,所以出家成了他的一個選擇。父母在世時,還有人勸說和阻止他。等到父母離世,能管他的伯伯叔叔遠在臨安做官,他自然就選擇了出家為僧。
可濟公雖然出家,變得有些憤世嫉俗,瘋瘋癫癫的,但還是保留着為國為民的心。他在遊走江湖過程中,贈醫施藥和扶危濟困,為了老百姓不惜與官府作對,顯露出他正直的人生觀。而他做的一切都是得罪人的事情,卻沒有生命危險,這還是得益于他的家族勢力和北黨的支持。如果是普通僧人像他那麼搞,早就不知道死多少遍了。濟公身後勢力很大,雖然無法扭轉南北大局,但自保還是沒問題的。從某些方面來看,濟公的行為也讓部分南方士紳有了一定的複國意願,讓南黨的投降派們不再處于壟斷朝政的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