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曆史背景不同,當時的語境與現在的語境有一定的差别,過去農村俗語裡使用的一部分詞語,對現在的人來說很陌生,自然也就比較難以理解。“嫁漢不嫁紅二盆,娶妻不娶碎碎唇”這農村句俗語就是如此。
此句俗語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紅二盆”,另一個是“碎碎唇”。“碎碎唇”這個詞相對來說要好點,現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依然有類似的說法,而“紅二盆”就很少出現了,即便有這種說法,在意思上已是截然不同了。
1、俗語中的“紅二盆”是什麼意思?俗語中的“紅二盆”,對現在人來說,不要誤會為以下兩種:一是農村閨女出嫁時,必須帶的一雙紅盆農村。按照一些農村婚嫁習俗,閨女出嫁時,娘家人必須送兩個紅盆,帶到男方,寓意成雙成對,農村又叫二紅盆;二是一些人家種花草的紅盆,也喜歡在家裡放成雙成對的紅盆。一種是陶瓷紅花盆,是陶瓷廠特意燒成紅色的,顯得比較喜慶,使用時間長,另一種是塑料做的紅盆,臨時用,賣花草市場上大多用這種塑料紅盆。
俗語中的“紅二盆”的真正含義,既可以把這個詞拆分來理解,也可以放在一起理解。
首先把“紅二盆”的“二”分拆出來講一下。
“二”在一些農村方言中的意思為“傻”。“二”是農村“二貨”的簡稱,一般用來辱罵别人,罵别人傻。比如,有的地方說,“這個人很二”,意思是說這個人很傻。也有一些地方稱為“二”、“二楞子”、“二球”等。在過去,這些詞都是罵别人,或者嘲笑别人,含貶義 。
不過現在語境發生了變化,有些詞并不一定是貶義詞了。比如說,現在網絡對“二貨”一詞有了新的解釋,其意思是“傻傻的可愛的人”,因此,“二貨”一詞在現在社會并不一定是罵人的話,可以用于形容詞,形容智商有問題、做事兒很與别人不一樣,非常另類,總要做出一些傻事的那些人。
其次,“紅二盆”的整體意思。
過去農村使用的盆有多種,家庭好的有銅盆,後來有了搪瓷盆(清末從外國傳入,有一段時間叫洋盆),家庭一般的用木盆(木材的地方家庭好的也用木盆)和瓷盆,家庭差一點的用瓦盆。木盆一般漆紅色和闆栗色,隻有做工上的好差之分,在質量上沒有好差之分,因此,“紅二盆”不是指木盆。
瓷盆和瓦盆在質量上就有好差之分,瓷盆比瓦盆要高檔一些。瓷盆和瓦盆在質量上的好差,主要取決于燒制的時候。打個比方說,過去,磚瓦的燒制,一般要求青磚青瓦,也就是灰色的磚和灰色的瓦,是正品,又稱一等品。如果燒制的磚瓦是紅色的,那就說明燒制時技術不過關,火候不到,就是次品,即二等貨。紅磚紅瓦,也可以用,但耐久性比青磚青瓦要差一些。因此,紅磚紅瓦一般隻能用在房屋中的附屬建築上,比如修建豬圈、竈、圍牆等。
有人問,現在建房使用的磚瓦不都是紅磚紅瓦,不是很牢固嗎?事實确實如此,現在的紅磚紅瓦比過去的青磚青瓦還要牢固,主要是現在燒制磚瓦的方式不同了,以前燒磚瓦大多用柴火燒,技術不好,窯爐的溫度達不到就會出次品,即紅磚紅瓦。現在用煤燒,雖然不用擔心火力達不到,但燒不出青磚青瓦(特殊處理除外)。相反,火力過猛,會把磚瓦燒得變形。如果燒成黑色的磚瓦來,說明磚瓦嚴重變形,有時候還會把磚燒成了一團,像鐵一樣硬,磚與磚之間無法分開,這種磚瓦就不是次品的問題了,而是廢品了。
過去,在瓷盆和瓦盆在燒制是時候,也是用柴火,其原理與燒青磚青瓦的原理是一樣的,隻是工藝流程不太一樣,出窯的産品如果是紅色的,就說明火候不到家,是次品。雖然也可以使用,但與正品相比,容易破碎。農村人把這種在燒制時,欠火候的瓷盆和瓦盆稱為“紅二盆”。
因此,“紅二盆”在俗語中用來比喻“傻”,引申為平時做事比較“另類”的人,也就是說人的品質不太好。
不過,不同的地方說法不太一樣,有的地方說,“紅二盆”是說男人的臉像紅盆一樣的顔色,形容男人脾氣特别暴躁,動不動就紅臉發火。
“碎碎唇”,現在一些農村的方言中還經常用到,比較容易理解,隻不過有些地方說法有一定的差别。“碎碎唇”意思就是農村平常所說的“碎嘴”,也有的地方稱嘴碎、嘴細,也就是說話啰嗦,過于瑣碎,說話重複而讓人感到很厭煩。
在農村,一些人把“碎碎唇”分成兩個層面來講。
一是性格使然。這樣的女人,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外面,肚裡藏不住話,不分場合,也不分在什麼地方,什麼樣的話都說得出來。農村人認為這樣的女人,即便是不針對任何人,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特别容易得罪人,有時還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二是指喜歡搬弄是非的女人。這樣的女人,總是喜歡打聽别人家的私事,然後東家長西家短地去搬弄是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農村把這種女人稱為“長舌婦”、“饒舌婆”等。用現在社會比較流行的語言,就是說這種女人愛“很八卦”,總喜歡說三道四的,對一些不經證實的小道消息,到處去宣揚,特别亂說别人家隐私,或者某個人的隐私。
這句俗語雖然在一些農村流行,從俗語産生的背景來說,這是一句“後知後覺”的話,是一些過來人的一種感慨之言,過去的青年男女在談婚論嫁時,很難做到這一點。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種“論理上”的說法,現實當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為什麼這樣說呢?過去男女青年的婚姻,大多是包辦婚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青年做不了主。在正式結婚前,男女兩方并不了解,女人嫁人時,并不知道所嫁之人是否是“紅二盆”,男人娶妻時,也不知道所娶之人是否是“碎碎唇”。雙方都得聽媒人的介紹,農村有一句非常經典的俗語說:“新娘進了房,媒人跨過牆”,意思是說,媒人把男女的婚姻撮合成功後,隻要進了洞房,就不管她們的事了,哪怕第二天新婚夫婦吵翻了天,與她們沒有了任何關系。媒人隻要把新娘送進洞房,所有的任務就完成了,有時再找她們,就沒有道理了。
也就因為如此,我國農村舊婚俗之中有一種哭嫁的習俗,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哭嫁程序中有一場所謂的哭叫《罵媒婆》,不僅出新娘要罵,新娘的父母、村裡的姐妹都要罵。罵媒婆的一個主要内容,就是認為媒婆隐瞞男方的缺點,欺騙了女方,把新娘送進了火坑。想起來這種習俗也很有趣,女方家不管新郎好不好,先“罵”了再說。這種“罵”,不管冤不冤,媒婆都得陪笑臉,等次日交拜後,送新人進了洞房,再想罵媒人也沒機會了。
鞋子隻有穿到了腳上,才知道是否合腳。舊時的婚姻也是如此,隻有結了婚之後,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才能夠真正體驗女子是否是“碎碎唇”,男子是否是“紅二盆”。因此,對舊時的婚姻來說,“嫁漢不嫁紅二盆,娶妻不娶碎碎唇”之說,大都是“馬後炮”,一種婚後夫妻性格不合的感慨之語,是說給未婚青年們聽的,但聽到這話的人也同樣很難做到。
現在的農村青年比舊時青年要幸福多了,都是自由戀愛,即使是經人介紹,男女青年也要相處一段時間,相互了解對方,看是否适合。就是有了如此一個過程,有一些青年男女之間,也不可能完全了解透。或者說自己認為了解透了,但是,人的性格是随着年齡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也許,在兩人談戀愛的時候,男人并不是“紅二盆”似的人,女人也不是“碎碎唇”似的人,共同生活時間長了,随着年齡、環境以及身體生理方面的變化,人的心态也會發生變化,男變成了“紅二盆”,女人變成了“碎碎唇”,現實中這種事例還是存在的。
農村人常說,男人年紀越大,人就會變得越“二”,女人的年紀越大,嘴就變得越碎,現實之中這種現象還是有的。
再說,現在一些年輕人,在談戀愛時,大多隻看到對方的優點,忽略了對方的缺點;結了婚以後,又隻看到對方的缺點,而忽略了對方的優點。因此,有些夫妻隻有結了婚後,才發現男人是“紅二盆”,女人是“碎碎唇”。
總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夫妻生活在一起,日子過得越久,就越要相互理解,相互愛護。舊時,民間有一句俗語:“妻賢夫禍少,夫寬妻多福”,家裡有賢惠的妻子,寬容的丈夫,不僅僅隻是夫妻兩人生活過得是否幸福,還會關系到孩子成長。
對于現在的農村來說,我個人認為:“嫁漢不嫁紅二盆,娶妻不娶碎碎唇”這句俗語,過于片面,已經過時了。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觀點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讀者朋友,你們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