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一個微妙的詞彙。
和大多數民間自發形成的對疾病的描述一樣,它模糊地指代着一系列的症狀:“面紅目赤、口苦咽幹、口糜口臭、咽喉腫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口角糜爛、尿赤便秘……”
其症狀表現橫跨口腔、内分泌、消化、耳鼻喉、血液、泌尿……原因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也是五花八門,想要解釋清楚确實是需要一番功夫的。
我們不妨先“倒過來”,看看我們平時用來治療“上火”的藥裡都含有什麼成分,各自起到了什麼作用?
以“身邊統計學”裡“下火”效果極好的三黃片為例,大黃、黃芪、黃連。其中大黃有瀉下作用,黃芪在臨床實驗中被證明有抗炎、抗菌、降血壓的作用,黃連相關的鹽酸黃連素(鹽酸小蘖堿)更是被廣泛運用的抗菌藥。
可以發現,其實三黃片主要的作用基本集中在消炎、殺菌和(一定程度上的)通便上(小蘖堿可能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也會引起腹瀉),這也能解釋過量服用三黃片導緻的“太寒了”的腹瀉症狀。
所以如果我們以現代醫學的角度重新審視“上火”這件事,可以發現它主要是由以下兩種類型組成:
1.炎症反應有趣的是,英語裡“炎症”這個單詞:inflammation的詞根inflame(紅腫、發炎)也可以拆解為in flame(火焰),翻譯為上火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不同于我們一般認知裡的隻有感染才會發炎,實際上炎症反應大體上可以分為有菌性炎症和無菌性炎症兩種,有菌的當然是因為細菌和病毒引起的,無菌的原因就很多了,包括過敏、光照、理化損傷等等……
細數我們民間覺得容易“上火”的“發物”:羊肉、海鮮等,以及容易“上火”的水果:芒果、菠蘿等,大多其實都是過敏的重災區。在吃完菠蘿和芒果後嘴角發紅潰爛其實并非體内“火重”,而是發生在皮膚表面的過敏導緻的炎症反應而已。
2.飲食習慣引起的一系列問題荔枝、龍眼、瓜子、炸雞等“垃圾食品”、大魚大肉……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上火食品往往會導緻這幾個結果:牙龈炎、口腔潰瘍(破損、長大泡)、痤瘡(痘痘)以及便秘。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些真的是因為有“火”嗎?
龍眼、荔枝等高糖食物加上不注意口腔衛生,等于給了口腔裡的細菌一個培養皿,造成牙龈炎和潰瘍是非常正常的結果。代謝高糖飲食需要消耗的大量水分也會讓你的身體變得幹燥,容易流鼻血。
而粗糙的高鹽食物容易劃傷黏膜,引起局部滲透壓的增高,表現出來的症狀依舊是黏膜破損和口腔潰瘍。
長期高油高糖加精碳水的飲食結構會導緻你缺乏維生素B、C、膳食纖維,引起便秘更是非常正常。加上皮脂腺本來就會排出多餘的油脂,不需要“火”也能直接導緻痤瘡出現。
當然,大部分這些症狀都是自限性或者一過性的,哪怕不做任何處理,一兩周内也能自己改善,用“上火”來解釋其實也沒什麼大礙,對高油高糖造成的問題來說,“降火”的清淡飲食甚至也算得上對症。
但是諸如牙龈出血(可能是營養不良、可能是牙周病、甚至是白血病)、飲水後也不能改善的不明原因的尿黃(可能是吃多了B2、也有可能提示肝損或腎髒問題)、痤瘡(可能是短期的代謝紊亂、也可能是長期的螨蟲或脂溢性皮炎)等原因複雜的症狀,簡單地用“上火”來解釋未免就有延誤病情之虞了。
無論如何,更精細、更微觀對症的解釋總是好過一個大而化之想當然的概括。在症狀較輕、持續時間較短時,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自我觀察、調整的方式來看看有沒有改善,但是如果它長期持續、甚至有所加重的話,還是去看看醫生為好。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關于“上火”,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嗎?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