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最可笑的地方,就是拿自己的自作聰明和狡詐手段,企圖主導這個世界的事态變化,總以為自己能占盡便宜,得遍機巧,但是卻不知自己的拙劣演技,在這個世界如同小醜跳梁一般幼稚可笑。
人的智商相比于天道的規律以及事物發展的客觀本質,就如同一個人與天地相比一樣,連塵埃都不及,而自作聰明的意義又在哪裡。
屈原對國家盡忠盡責,但是因為遭受小人讒言诽謗而被放逐三年,導緻他與楚王離心離德。
當屈原心煩意亂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就去拜見太蔔,希望用求簽問卦的方式來得到内心的答案,并且宣洩自己憤世嫉俗的情感。
屈原問太蔔:“我是誠懇樸實忠心耿耿,還是需要四處巴結來擺脫窮困呢?我是需要勤于耕作,勤勞除草,還是要結交權貴來成就名聲呢?我是用直言不諱的方式使自己遭受危險,還是流于世俗與富人結交而苟且偷生呢?我是超然隐居來保全自己本性,還是阿谀奉承來巴結他人呢?這些選擇哪個是好,哪個是壞,我應該怎麼去做,如今世道渾濁不清,讒言獻媚的人嚣張跋扈,賢良的人卻默默無聞,我如該如何去做?
這個時候太蔔放下占蔔的龜殼,就對屈原說道: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這番話的意思就是:尺有所短的時候,寸有所長的時候,事物都有不足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無法明了的時候,即便是打卦占蔔也有難以預料的事情,神靈也有無法洞察的時候,您還是按照自己的心願去實行自己的心願吧,占蔔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當一個清正耿直的人因為自己的耿直而遭受阻撓和挫折的時候,一定會在自我心裡産生疑惑,或者是内心動搖,因為不知道是該堅持自己的清正好,還是趨炎附勢,流于世俗來的安穩一些。
就像屈原的疑惑一樣,因為小人被陷害導緻被放逐三年,這三年不被君王信任,不被他人理解,所以他不禁要問自己的前途,問問究竟該如何去做,而太蔔就對他說:“神靈占蔔都有無法洞察和了解的時候,倒不如順應自己的心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人生。”
正如他所言,神靈都有無法顧及的地方,更何況是人的自作聰明呢,所以人的機巧永遠不能順應天道的運行規則。
連神明占蔔都不一定能夠解釋的事情,你憑什麼以為自己用狡詐就能獲得利益呢?
二、
在這個清濁混淆的現實面前,流于世俗未必會換來真正好的結局,因為越是自作聰明,越是背離客觀,當你堅持正直做問心無愧的事情時,或許會受到挫折,但是你怎麼知道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壞的呢,當下的挫折你怎麼知道不是未來重生的機緣呢?
所有壞的事情都會換來好的結果,所以不如做到問心無愧,對得起良知,對得起良心,即便當下受挫,未來或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既然這樣,何必去自作聰明,将本就簡單的世界故意弄得複雜,以彰顯自己的機巧呢?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禅宗曰: 饑來吃飯倦來眠。 詩旨曰: 眼前景緻口頭語。 蓋極高寓于極平,至難處于至易。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自近也。
禅宗有一句偈語說:“饑餓時吃飯,疲倦時睡眠”,《詩旨》之中說:“用口頭語言表達眼前景緻,這都是将極深哲理容納在平淡語言之中”。可見最難的東西也要從簡單處着手,刻意強求反而離真理更遠,無心任其自然反而能夠接近真理。
人的主觀意識往往與客觀相背離,所以一個人在主觀的方向越用心,往往離真理越來越遠,像那些用盡機巧之心,使盡狡詐手段的人一樣,看似聰明,或許當下也得到了相應的利益,但是這樣的行為反而越來越背離至理。
相反,一切順應自然,放下阿谀奉承與圓滑世俗,以正直品性做問心無愧的事情,即便當下受挫,未來也許會有一個好的機緣。
因為簡單反而更接近真理,不世故反而更合乎世故。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