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電芯剖面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上海報道 儲能行業或正面臨缺“芯”的挑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锂電芯剖面圖?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上海報道 儲能行業或正面臨缺“芯”的挑戰。
10月18日以來,“儲能企業暫停接單”的消息開始在市場上發酵。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緻電産業鍊上下遊多家上市公司,均表示“目前市場電芯的供應情況确實比較緊張”。
今年下半年以來,儲能電站裝機需求較上半年愈發旺盛,但電芯漲價和供應瓶頸正“襲擊”高增長的儲能産業。
而令儲能産業痛“芯”不已的,既有因動力電池需求加速增長擠占儲能電池供給、電池企業對儲能市場預判不足的“外擾”;也有電池産能放量尚需渡過周期、商業模式缺乏經濟性影響裝機積極性的“内憂”。
10月18日,“儲能企業暫停接單”的消息開始在市場上發酵。受此消息影響,10月19日,儲能指數(884790.WI)、動力電池指數(884963.WI)在三大指數低開低走的情況下逆勢上漲。截至當天收盤分别上漲1.26%和1.68%,闆塊内包括德賽電池(000049.SZ)、蔚藍锂芯(002245.SZ)、金龍羽(002882.SZ)、世嘉科技(002796.SZ)等在内的多股漲停封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緻電億緯锂能(300014.SZ),相關人士回複稱,因三季報披露期不便回應市場消息,但他肯定了當前儲能行業較為景氣。“便攜式儲能第一股”華寶新能(301327.SZ)則火速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回應稱,“公司上遊供應鍊穩定,生産經營情況正常。”
有儲能行業分析師向記者指出,在儲能電芯層面,各家供應都比較緊張,但電芯主要廠家不存在不接單的情況,接單仍在進行,但價格會上漲。
他表示,不接單的角色更多是項目EPC方或者純粹的系統集成廠商。他們之前在投标時投了較低的價格,可能因為其沒有預測到後續價格上漲,甚至預判第四季度價格會下降,但是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如果按照這個價格去做集成的話,按EPC方或者投資方簽的供貨協議一定是虧損的,在這種“上下夾擊”的情況下毛利率基本為0,因此不接單是正常的。
“對于那些有穩定供貨關系的下遊企業來說,單子不少,也在按期輸出。”“儲能企業手上的單子還可以做一陣子。”多名從業人士、行業研究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投資者身份緻電某動力電池上市公司時,其董秘表示,“目前市場電芯的供應情況确實比較緊張,我們的電芯也是從外面采購。在執行電芯采購訂單的過程中确實會碰到供應缺口,導緻無法交付的問題。”
事實上,由于儲能電芯供給不飽和,儲能産業鍊也出現了産能“虛火”。儲能行業的研究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實際上我們了解到,産業鍊上企業産能利用率并不太高,除了溫控環節還可以,其他方面皆一般。”
為何高增長的儲能行業也面臨開工率不足和電芯緊俏的場面?
蓋因動力電池需求加速增長擠占了儲能電池供給。當锂電池企業不遺餘力地投入一場産能擴張競賽時,投産周期便成為橫亘在彼此面前的一道阻礙。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方面,上遊材料産能沒有與動力電池增長需求同步發展,上遊産能釋放需要一定時間,導緻動力電池規劃産能龐大,實際産能沒有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電池産能都是謹慎擴産,尤其是二三線動力電池企業擴産需要提前支付定金購買上遊材料,現金流壓力比較大。
而第二重阻礙是,當前為儲能企業提供锂電池并非電池廠商出貨的優先選擇。
“電池企業對儲能市場預判不足,産能多數以供應動力市場為主。”劉勇指出,“儲能市場目前還沒有達到大規模發展階段,上半年并網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接近1GW,與動力電池市場相比,産能需求并不高。今年儲能項目招标、規劃、拟在建項目不少,但在商業模式沒有确定之前,電池企業暫時不能預判每年實際需求産能,所以謹慎擴産。”
同時,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高于2021年市場預期,拉動動力電池需求急劇增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在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我國電池産能在2023年可能達到1500GWh,2025年可能達到3000GWh,電池出貨量2025年預計會達到1200GWh。
而結合上遊原材料供給和下遊對應需求的規模,當前電池廠的規劃産能激進擴張也引發行業擔憂。歐陽明高預判,“2025年可能會出現電池産能過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锂電龍頭企業的規劃中,為儲能電池設置生産專線正被提上議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不完全統計,今年前9個月,就有26個與儲能電池及動力電池生産制造有關的擴産項目公布,它們的投資額合計将超2900億元,産能合計達820GWh。
雖然多家上市公司抛擲出百億元動力儲能電池投資項目框架時,尚未明确細化産線設置。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電池大廠逐漸不傾向于設置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的共用産線。
這是因為,儲能電芯和動力電芯所追求的工藝和産品目标有所不同——動力電池追求高能量密度,對壽命要求不高;而儲能電池追求長壽命、極高一緻性,而對高功率的要求不高。所以,這兩者差異化越來越大,在産線上能夠共用的也越來越少。
這也意味着,無論是新建專門化的儲能電池産線,還是将原有動力電池産線進行升級改造,都将需要一定的周期。
今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目前,已有多省發布新能源配儲政策,各地配儲趨勢明确。儲能配置比例一般為10%及以上,個别達到20%,配儲時長多為2小時,個别達4小時。
從國網和南網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目标(2021年至2030年)來看,在新型儲能方面,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将突破50GW。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編寫的《2022儲能産業應用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考慮到新型儲能安全性問題、儲能價格機制滞後性、新型儲能原材料緊缺等現實情況,電化學儲能電站裝機大概率會存在一些滞後性。
《報告》預測,到2025年電化學儲能裝機增量預計将達到12GW,累計裝機将達到40GW,90%以上都将以锂離子電池為主。
盡管新能源發電并網“強制配儲”為市場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剛性條件,但在當前,儲能企業對電芯漲價仍較為敏感。
一方面,上遊原材料價格高企,電池級碳酸锂的市場報價屢破新高,精锂礦拍賣價格再破曆史紀錄;另一方面,儲能發電經濟性尚不明确,或有損下遊裝機的積極性。
以儲能企業首選的280Ah電芯為例,目前大多數出貨價格在1.1元以下,比上半年要高一些,在成本上已是承壓。而當規模累計到MWh級、GWh級,“每Wh降低1分、2分的影響也會很大。”
而針對當下電芯緊俏是否會影響可再生能源在年末的并網情況,劉勇認為,這對綁定供貨協議的項目影響不大,但臨時性項目或不确定性項目搶裝機時間可能會受影響。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