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逆境心理學的痛點

逆境心理學的痛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2:23:25

逆境心理學的痛點(知識梳理淺析沉默的螺旋)1

作者 | 豆豆學長

編輯 | 孟熱熱

本文為 新聞傳播考研真題與真相 原創作品,轉載請授權

2018新傳考研QQ二群全新開放:612310070

離2018考研還剩158

“每周回答一個新聞傳播學問題”,是我們的一個品牌專欄。大家在看書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專欄下留言,我們會每周選取一個問題,以“寫論文的标準”對你作出回答。我們的口号是——你問得走心,我們答得盡力!

最近大家都很少提問題,希望你們是複習一切順利而不是停止了思考哦,那這周豆豆哥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沉默的螺旋”現象中的心理機制

傳播學是一門處于“十字路口”的學科,學科邊界較為模糊。發展之初傳播學對各個學科的挪用和繼承,決定了學科知識的初始化便是通過對其他學科的借鑒形成的。四大奠基人中的兩位大家——霍夫蘭和盧因均為心理學家,從傳播史觀出發可以看出,許多經典研究暗含心理學範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大膽預測:未來的傳播學研究可能會進一步深化心理學的研究範式。以下,筆者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淺析“沉默的螺旋”現象。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基本觀點大緻為:大衆傳播媒介營造“意見氣候”,人們基于“被孤立的恐懼”心理進行“準感官統計”,若自身意見與優勢意見一緻,便傾向于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若不一緻便趨向于沉默或附和。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探讨,可分成情境歸因與個人特質歸因兩個維度。

首先進行個人特質歸因,大緻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自信心強弱

自信心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個人是否傾向于表達出自己與大衆媒介相異的觀點。通常情況下,具有較高的自尊水平,在社交情境中的焦慮水平較低,并且有較強的個性化傾向,有強烈的自我表現需要的個人會更多地提出具有創造性的觀點來顯示自己的獨特屬性,而個人性格中較為順從、軟弱的人多表現出沉默與附和。

(2)對歸屬感的需求

社會歸屬、社會激勵、社會接納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個人對歸屬感的需求越強烈,群吸引力和凝聚力越大,群體施加于個體的壓力就越大。大衆媒介營造“意見氣候”在某種意義上便是營造了一個虛拟“群體”,使得情境壓力與沖突加速了服從規則的作用,在這種焦慮的情境中,缺乏獨立性的受衆更加難以進行理性思考。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時代群體多樣化,這一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

(3)對問題的卷入度

除了受衆的自信心與歸屬感之外,受衆對于大衆媒介提出問題的卷入度也是造成其選擇附和或表達的重要因素。當受衆對問題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對正确性有較充分的把握時,便會傾向于表達觀點。

除此之外,問題與受衆的相關性強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若問題與自身關聯度較弱,分析便是對時間的無畏耗費,因此更常選擇沉默或符合來降低思考的需要。

其次進行情境歸因:

相較于特質歸因,社會心理學家更關心态度和行為是如何受社會情境的影響,以至于這種影響能夠超越人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是不同的人在相似的情境下做出相同的反應。筆者認為,情境歸因可分為信息性、規範性影響兩個維度。

信息性影響在受衆是否表達觀點的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受衆對問題缺乏把握、判斷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時,對于正确感的追求會使受衆選擇從衆,尤其當坐擁話語權和權威性的意見領袖在場的情況下,從衆現象尤為明顯。從衆不僅能夠維系社會認可,又是為了增加在不确定情境中正确行事的機會。

再從規範性影響的維度來看,兒童對于成人行為的模仿以及成人對兒童進行的言語傳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理性及非理性的觀念甚至偏見具有了曆史傳承性,兒童基于工具性學習和觀察性學習使得這類“社會性規範”與“常識”内化。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的平穩發展需要人們遵從特定的規則,但與此同時,受衆在相關問題思考上被賦予了特定的思維定勢,即便起初心存疑慮卻也傾向于沉默與附和。

更甚之,當某些辨别性刺激出現(例如特定的場景),持有“異議”觀點的人被群體所孤立,在某種意義上從衆行為得到了進一步正強化,使得受衆進一步被“常識”所“規範”,使得“沉默的螺旋”現象進一步加劇,最終導緻“優勢意見大聲疾呼”、“劣勢意見愈發沉默”,緻使壓倒性輿論的形成。

從結果來看,“沉默的螺旋”現象阻礙了多元觀點的表達。根據費斯廷格的社會比較理論,持有優勢意見的受衆傾向于與那些同自身觀點相似的人進行觀點的比較,以尋求證實性信息和評價性信息,進一步使觀點的表達單一化。而持劣勢觀點的受衆卻可能産生認知不協調,行為的影響可能會觸發漣漪效應,進而波及到稍後人們對行為對象的思維與情感,進行自我說服和認知重構。

倘若事态能僅僅停留在上述這樣一個層面,那倒也無妨。可怕的是,在互聯網上逐漸形成令人憂慮的“極端的螺旋”現象。互聯網上的意見表達呈現極端化,這是一種片面且虛假的真實。情緒極端者不斷得到鼓勵,言辭也變得愈發激烈;理性的溫和者則不斷遭到打壓,聲音變得越得越微弱,也越來越感到勢單力薄和信心不足;介于前兩者之間的、人數衆多的中間派則在極端言論的“耳濡目染”中走向偏激。

參考文獻

[1]劉海龍. 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J]. 國際新聞界, 2001(5):62-67.

[2] 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 諾爾-諾依曼, 董璐. 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3]朱珉旭. 當代視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反思[J]. 國際新聞界, 2014, 36(1):66-75.

[4]杜駿飛. 無法沉默的螺旋——紀念諾埃勒-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J]. 新聞記者, 2010(5):49-52.

了解更多知識梳理,點擊閱讀原文或者戳公号主頁的18必看--問答闆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