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家特約作者: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感染病研究所 賈醫生)
随着當今超聲、CT、造影等醫學影像診斷方法的廣泛使用,肝髒鈣化竈的檢出率較從前有一定的升高。很多患者發現腹部B超時報告“肝局部強回聲”而非常緊張。那麼什麼是肝内鈣化竈?有沒有病變危險呢?
肝内鈣化竈點廣義上是指肝實質内部、肝髒表面和管壁等局部由于先天或後天因素引起鈣質(如膽酸鈣、膽酸鹽、膽固醇等物質)的沉積。這種沉積造成的鈣化點其實是肝細胞受損傷後組織愈合形成的“疤痕”。因此鈣化竈形成後,常穩定存在,不再随時間而變化,表示損傷已愈合,不需要作特殊治療,也基本沒有病變的可能。
肝内鈣化竈形成的原因1、由先天性因素,在肝實質形成的非特異性鈣化竈。部分患者在胎兒時期就已形成。
2、後天因素引起的病變愈合後形成。影響因素較多,常見的有肝炎、肝膽膿腫、寄生蟲感染(如包蟲病、血吸蟲病)、肝髒手術後、腫瘤、結核等疾病相關。肝炎病人的肝内鈣化發病率比健康人群要高,但與患病時間長短、患者年齡基本無關。
檢出手段
一般篩查首選超聲檢查,典型的特征是肝實質内斑點狀、團塊狀強回聲,無肝内外膽管擴張、無伴行肝靜脈擴張,多為單發,肝右葉多見于肝左葉。
在鈣化竈聲影不明顯或靠近膽道時,難以與其他肝膽疾病鑒别,可行CT檢查。CT對确定肝内鈣化竈存在的敏感度強于超聲。但任何的診斷都要結合病人病史和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如何處理通常已形成的鈣化竈不會繼續發展,也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損傷。因此,發現肝内鈣化竈的患者無需過度緊張。在綜合肝功能等化驗指标,進一步CT複查可排除結石、腫瘤等其它病變後,一般不再需要治療,隻進行正常的每年體檢做腹部B超即可。
若有明确診斷為合并肝膽管結石、化膿性感染、鈣化竈過大以及發生肝區疼痛、黃疸時,需要對症治療,有必要的患者再進行局部病竈切除。隻要在正規醫院鑒别得當,病人無需頻繁進行影像學拍片複診,以免帶來不必要的輻射攝入和經濟負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