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諸葛亮作好充分準備,發動十萬大軍進行最後一次北伐。他派使者到東吳,約孫權同時發起攻勢,南北策應,使魏國兩面受敵。
諸葛亮第五次率軍出斜谷北伐曹魏,駐軍于武功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隔渭水與司馬懿對峙百餘日,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憂勞成疾,54歲病逝于此。臨終遺言:“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五丈原為三國時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後已的古戰場。位于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五丈原鎮(2011年區劃調整,五丈原鎮并入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
因其生前被“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後人尊其墓為“武侯墓”。武侯墓在今陝西勉縣城南定軍山下。諸葛亮即未就地安葬,亦未魂歸故裡,更未還葬成都,而遺言葬漢中定軍山下。原因估計也是多方面的。他的墓地,據《三國演義》和曆代的一般說法,均認為是陝西勉縣的定軍山。 下面是現在開車自駕的路線,六百裡山路,開車都得六七個小時,放在三國時期,翻山越嶺更加艱險,為啥諸葛亮死後要運到那麼遠的地方安葬呢?
定軍山,見證了諸葛亮的崛起與輝煌。建安廿年(公元215年),曹操平漢中,并派大将夏侯淵、張郃等留守,駐兵定軍山和天蕩山各隘口。劉備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進兵漢中,老将黃忠打敗了駐守天蕩山的張郃後,又奮勇取定軍山,經法正指點,奪得定軍山以西的擋箭牌山的山頭,踞高臨下,直取夏侯淵,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腰斬,從而奪得了定軍山。諸葛亮進而奪取了大半個漢中地區。最終也成為諸葛丞相的埋骨之地。
定軍山
其實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三個:
一、客觀上,就地安葬,歸葬桑梓和還葬成都無法實現
亮逝于三國鼎立時期,蜀魏邊境以秦嶺為界,嶺北為魏地,五丈原屬敵國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諸葛亮的家鄉山東沂南當時也屬魏土,作為蜀漢丞相,“葉落歸根”,還葬故鄉也絕無可能。
就地安葬和還葬故裡無法實現,那麼成都呢?作為蜀漢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為之效忠的劉備葬地,身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後亦盡忠伴備于地下,葬于成都。然亮卒時值秋八月,氣候尚熱,屍骨不宜久存,況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一千多公裡,須翻越秦、巴,多為崎岖山路,歸葬成都,受到了當時客觀條件限制,更何況這不是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他如果想葬回卧龍崗 更是不可能了 諸葛亮的老家還在荊襄 ,可惜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小心已經被敵軍占領了,怎麼可能讓你回去安葬呢
二、主觀上,葬于漢中定軍山是諸葛亮心之所願
筆者認為,亮歸葬定軍山,與漢中在蜀漢的重要地位和他以漢中為根據地的八年北伐戰争有着密切的聯系。漢中是蜀漢的北方屏障。漢中處于秦巴漢水之,間,秦嶺和巴山兩山脈象天然屏障一樣包圍着漢中,關隘重重,易守難攻。在豪傑并起的戰亂時代,張魯據漢中“雄居巴、漢垂三十年”漢中乃益州咽喉之地,是蜀漢的北門戶,與蜀漢政權的前途和命運生死攸關,漢中在蜀漢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為如此,所以諸葛亮把北伐根據地選在漢中,死後歸葬于此。
武侯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