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海選複賽的歡樂逗趣,這兩日,“玉蘭競放新時代——2019年上海市校園滬劇大賽”緊張起來,集體組及個人組決賽先後在上海長江劇場舉辦。共有來自浦東、靜安、徐彙、長甯、闵行、寶山、青浦等區20多所學校的260多名中小學生參與了集體組決賽,一群“阿慶嫂”上台,有模有樣;幾位“璇子”開嗓,青春洋溢;《繡紅旗》的音樂一響,“江姐”們翹起蘭花指……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被他們以不同的舞蹈、走位配合呈現。而“行當齊全”的學校,幹脆來上一段《蘆蕩火種》的戲碼,讓評委忍不住多鼓勵兩句“幾乎沒有瑕疵”。當然,傳承之餘,老師們也将古詩文《遊子吟》《靜夜思》編進了滬劇唱腔,讓學生們學習唱戲兩不誤。
到了個人組決賽,複賽上幾個讓人眼前一亮的萌娃,更是赢下在場嘉賓和家長的熱烈掌聲。滬劇經典《蘆蕩火種》《羅漢錢》《紅燈記》《阿必大回娘家》等滬劇經典片段被反複唱起,讓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連連感慨真是“有模有樣”。
其實,滬語滬劇在上海新一代的基礎早現端倪,上海滬劇院的滬語訓練營報名人數越來越多,不少中小學都以滬劇為特色,甚至成為傳承基地,以選修課、興趣組、社團等形式組織學生賞析、學習滬劇。在記者此前的采訪中就了解到,滬上每有涉及戲曲、滬語的校園比賽,老師總會發到朋友圈,号召家長為孩子報名。老師的支持并非為了榮譽,而是希望學生通過戲曲教育,喜愛這座城市,從骨子裡植入城市精神和品格。
家長們也是全力以赴,來看看網上投票的白熱化就能窺見一二——
不管是在大木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的海選複賽,還是這兩天在長江劇場舉辦的決賽,孩子們總是大清早就感到現場準備。在候場室裡,老師、家長們熟練地拿出服裝道具和化妝工具,在孩子間奔走忙碌。到了比賽期間,孩子們也不肯放松。有的孩子打着呵欠還在練唱練動作,有的聽到前台熟悉的唱腔就會跟着唱起來,還有的年紀小,好奇地串門看别家準備得怎麼樣……
在比賽期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過去爺爺奶奶愛唱、父母影響而學唱滬劇的有之,更多帶着學滬語、愛滬劇的本心踏入這扇大門。有的是通過學校的興趣課接觸到滬劇;有的則是父母作為新上海人,讓下一代融入滬語環境,送進訓練營、培訓班。懵懂時期還隻是會唱滬語童謠的孩子,慢慢長大,自己就能在網上找視頻來看。雖然有的還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麼流派、會唱的隻有一兩個經典唱段,但都堅定地表示,想要将來繼續唱滬劇,成為滬劇演員。上海港灣學校學生張思傑就把學說“更正宗的上海話”作為初衷,想要用唱滬劇這種方式體現上海文化。
未來,上海滬劇院還将為其中的好苗子,提供更多機會。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示“滬劇院馬上就要籌備第五屆滬劇藝術節,這些小朋友一定是第五屆藝術節上的生力軍,最可愛的一群人,像類似這樣的活動,我們将來一定為他們搭一座橋。通過這種大賽更多人來了解、參與,真正做到滬劇文化像播散種子一樣播撒出去了,某一天一定是有收成的。戲曲普及這件事情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堅持,可能就枝繁葉茂了。”
集體組決賽最終決出12個“最佳集體獎”、11個“集體組提名獎”。今天下午,個人組決賽決出十位“紅花獎”、十位“新苗獎”獲得者。本次比賽全程通過東方網、哔哩哔哩、一直播全程網絡直播。
作為評委的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楊紹林感慨,活動能有如此規模,孩子能有如此表現,離不開多年來上海滬劇院與各個中小學所做的大量普及工作。“最最重要的是讓滬劇能夠融入日常生活,隻有變成像吃飯喝茶一樣的事,才能讓滬劇真正在人民之中生根開花。”
作者:黃啟哲
編輯:黃啟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