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維《桃源行》(書法作品為自創,文字、圖片來自網絡)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栊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争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闾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拟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隻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
(1)逐水:順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行盡青溪不見人: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見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
(7)旋:不久。
(8)攢雲樹:雲樹相連。攢,聚集。
(9)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裡指漁人。
(11)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2)物外:世外。
(13)房栊:房屋的窗戶。
(14)喧:叫聲嘈雜。
(15)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6)引:領。
(17)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
(18)平明:天剛亮。
(19)闾巷:街巷。
(20)開:指開門。
(21)薄暮:傍晚。
(22)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
(23)去:離開。
(24)靈境:指仙境。
(25)塵心:普通人的感情。
(26)鄉縣:家鄉。
(27)遊衍:留連不去。
(28)自謂:自以為。
(29)不迷:不再迷路。
(30)峰壑:山峰峽谷。
(31)雲林:雲中山林。
(32)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翻譯】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花樹缤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隐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雲霞绮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後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裡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請,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隐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雲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隻把家園挂牽;出洞後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作品簡介】
《桃源行》是唐代詩人王維作品《王右丞集》中的一首七言樂府詩。
此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像醇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作者介紹】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号,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辋川,過着亦官亦隐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賽大家集字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