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昆明市晉甯區夕陽彜族鄉拍攝的野象(無人機照片)。
這幾天,雲南北遷的象群仍在路上,它們吃玉米、啃甘蔗,穿樹林、逛大街,走向東北又折回西南。不僅讓這屆網友操碎了心,也引發世界主流媒體的關注,成了大家都在追的“國際明星”。
它們一路走,我們一路追,漲了不少知識,而仍在路上的它們似乎還能告訴我們更多。
為什麼有的象喜歡吃玉米,對菠蘿不是很“感冒”?為什麼有的象走着走着說掉頭就掉頭了?為什麼它們睡覺的時候是躺着睡,還要一家人擠在一起?……
很多很多“為什麼”,伴随着它們一路向北,也等着我們去發現、發掘……
它們從哪裡來?
監測顯示,這15頭象由成年雌象6頭、雄象3頭、亞成體象3頭、幼象3頭組成,原生活栖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它們從“老家”西雙版納一路北上,走到峨山縣的時候,已經遷徙近500公裡,幾乎相當于跨越了半個雲南省。
亞洲象如此長距離北遷,在我國尚屬首次。
被稱為“陸地巨無霸”的亞洲象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臨滄3個州市,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也是維持森林生态系統的“工程師”。亞洲象看起來十分可愛,但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它們為何而來?
成年亞洲象每天要吃數百斤植物,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來獲取足夠的食物。無論是亞洲象還是非洲象,遷移、擴散有助于尋找新的覓食地和資源,開展種群間的基因流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持生存。
雲南大學生态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長期跟蹤研究亞洲象,他說:“亞洲象遷移擴散是常見現象,但以往都在一定範圍的幾片栖息地循環覓食、遷移,這次一路向北到這裡是非常罕見的。”
象群北遷可能有哪些原因?
① 象群首領經驗不足,迷路了。
② 随着保護力度加大,森林郁閉度大幅度提高,亞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減少。
③ 亞洲象種群擴大,常年活動于村寨、農田周圍,并根據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成熟時節,往返于森林和農田,主要取食農戶種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匮乏時節,還會取食農戶存儲的食鹽、玉米等,出現“伴人”活動覓食現象。
④、⑤……
當然,到現在為止象群北遷的準确原因不得而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評估。
它們去向何方?
陳明勇說,目前對大象的“導航定位”機制還缺乏科學解釋。氣候、食物、水源能支持它們走到哪裡還需要進一步監測、評估。這次野象北遷可能是“沒有目的地”的旅行。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謝屹說,由于象群北移距離較遠,自行回到原栖息地較為困難,繼續遊蕩多長時間無法預測,可能需要打長期消耗戰。
野象在決定出發的時候,可能并沒有想好要往哪裡去,但近來它們越往北走,停留的時間就越短。它們踏上的是漫長的旅程。
有專家建議,在确保人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設障、投食等手段,幫助它們“回家”。
6月4日在昆明市晉甯區雙河彜族鄉拍攝的野象(無人機照片)。
它們啟發我們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6月10日,北遷象群持續在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活動。當日,現場指揮部共投入應急處置人員及警力1583餘人次,出動渣土車155輛、挖掘機9輛、應急車輛206輛、無人機11架,疏散群衆2560戶8367人,投喂象食1.2噸。
一路上,它們艱難跋涉,卻也因為有了人類的關愛而怡然自得。
有村民向管理人員表示願意讓大象嘗嘗自家玉米。
大象睡了,工作人員怕吵到它們,就會把無人機調到最高高度……
5月29日,工作人員組裝用以監測象群行蹤的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為緩解“人象沖突”,政府部門提前開展監測預警,為它們準備喜歡的食物……
截至目前,象群所經地區無人員受傷,家中遭到象群毀壞的受災居民也将獲得相應賠償。
這些年,在象群栖息地,政府也引入社會力量緻力于讓村民在保護中收益,讓社區參與保護,推動保護監測、栖息地修複。
近年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5.7%以上,亞洲象等主要保護物種數量維持穩定明顯增加。
數據顯示,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發展到目前約300頭。
此次北遷的象群悠哉地接受人類的照顧,感受到人類滿滿的善意。雖然它們還沒有回家,“追象”還在繼續,我們會從中學到更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策劃:王敏、王宇、吉哲鵬
記者:趙珮然、胡超、孫敏
來源: 新華視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