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難點?最近,宜賓市一名副鎮長告訴記者,通過換屆選舉,他的身份已經從農民工轉變為公務員在2020年,宜賓市曾面向優秀農民工公開選拔10名鄉鎮副科級領導幹部在經曆了層層選拔後,他成為其中一員,不過當時的身份仍是非公務員,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非公有制難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近,宜賓市一名副鎮長告訴記者,通過換屆選舉,他的身份已經從農民工轉變為公務員。在2020年,宜賓市曾面向優秀農民工公開選拔10名鄉鎮副科級領導幹部。在經曆了層層選拔後,他成為其中一員,不過當時的身份仍是非公務員。
在外界看來,換屆選舉是轉變非公身份的方式之一。不過,對于“非公身份”的幹部來說,要轉公并不容易。
記者了解到,許多事業身份、參公身份的基層幹部在某一崗位上待了15年甚至20年,直至幹到退休,也沒能轉變身份。還有些從事業單位調入廳局單位或是省部級單位工作的幹部,也是因身份原因無法晉升到較高的職務職級。
不過每到換屆年,一些轉變身份的渠道便會随之打開。
比如,在上一輪的換屆年,也就是2016年,為調動基層幹部的積極性,一些地方拓寬鄉鎮領導班子的來源渠道。比如,四川各地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選拔鄉鎮事業編制等“四類人員”進鄉鎮領導班子的政策。這裡的“四類人員”指的就是非公幹部,其中包括了鄉鎮事業編制人員、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優秀村幹部、大學生村官。
到了2021年,多地貫徹落實中央、地方精神,加大了從基層選拔任用幹部的力度。各地關于選拔“五方面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的公告指出,符合相應條件的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到村任職過的選調生、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等“五方面人員”,可以報名參加選拔。
一名組織幹部告訴記者,不管是“四類人員”還是“五方面人員”的選拔,實際上目的之一都是為解決優秀基層人才的身份問題。不過這樣的機會隻有在換屆年才會出現,且硬件要求很嚴格,對不同類型人員的年齡、學曆、工作業績都有相應的要求。經過換屆選舉後,按照程序,這部分人就可以轉變成公務員身份。但如果個别幹部在鄉鎮換屆選舉後才到位,那就意味着他們可能要等五年後再次換屆時才能轉公。
除了換屆選拔這種方式外,公務員法規定,調任也是非轉公的途徑。比如,一些基層事業單位的副科級管理崗人員,可以通過調任的形式,調到行政機關擔任副科級以上領導職務,從而置換為公務員。但在個人條件滿足的基礎上,接收的行政機關得有空編。如果是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則需要滿足一定的專業技術職稱。
另外,按相關規定,處級及以上的事業單位領導,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轉崗到行政單位,與公務員編制進行互調。不過,通過這種方式轉公的情況并不多見。一名在廳局工作的幹部表示,他所在單位既有行政處室,也有處級事業單位。理論上的操作方式是,成為處級事業單位實職的正、副處級幹部,可以調任機關處室,轉成公務員編制。但他在單位五六年了,隻看到從機關處室調到事業單位任職的,沒有看到逆向調動的。
當然,除了調任和選舉等,事業編制人員參加公考是最直接的轉公方式。但也有年齡限制,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可想而知。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以前有些事業編制單位因為機構改革,整體通過參公考試變成了參公編制,然後有部分人順利成為公務員。如今随着體制運行的規範化,不同編制之間無法随意互通。目前除了選舉、調任、公考等方式,要想被登記為公務員,解決的方法非常有限,門檻也很高。
客觀而言,不同編制序列下都需要優秀人才,在拓寬公務員輸送渠道的同時,當務之急更需要打消非公身份“低人一等”的“恥感”,保障隊伍穩定。換個思路考慮,既然解決身份問題是個難題,不如從待遇、榮譽等方面為其保障,提高非公人員的職業歸屬感、獲得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