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嗎?“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我們并不陌生,比喻才思減退這個成語有兩個出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江郎才盡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我們并不陌生,比喻才思減退。這個成語有兩個出處。
一是《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為詩,不複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二是《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江郎才盡
從這兩個出處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詩品》還是《南史》的記載,都談及江淹将手中的五色神筆交還出去,而後再做文章,再無佳作。但是這個記載其實太過于神話,真實性有待考證。
随着成語的流傳,在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我們大都放眼于“才盡”二字,而忽略了“江郎”。其實作為這個成語典故的主人公,江淹的才,其實可真不小。
江淹六歲便能作詩,雖家境貧寒,但敏而好學。二十歲開始政治生涯,一路升遷,最後官至左衛将軍,辭官後被封為醴陵侯。如果沒有才華,其以寒門身份如何能有如此政治成就。
我們再來看看他的詩作文章。
江淹現存辭賦二十八篇,全部為抒情詠物賦。其善于摹寫"悲"情,并有一系列的"悲情"作品。 如《恨賦》、《别賦》等。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主角楊過自創了一種武功,叫做“黯然銷魂掌”,其實就是出自江淹的《别賦》首句“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
短短一句話,道出離别帶給人的肝腸寸斷,失魂落魄之感。而楊過與小龍女别離十六年,一套黯然銷魂掌法道盡一切相思。
黯然神傷的楊過
另外江淹還著有詩歌一百四十二首。其詩歌成就在當時文壇以及對後世的文學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江淹的才華在曆史人物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下面我來賞析一首江淹的古詩歌《古離别》
《古離别》
南北朝:江淹
遠與君别者,乃至雁門關。
黃雲蔽千裡,遊子何時還。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團。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裡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别離。
願一見顔色,不異瓊樹枝。
菟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
我們來看看作者在這首詩歌中刻畫了怎樣一個場景。
前兩句寫的是送别之景,送人到雁門關外,為何會是黃雲遮蔽千裡的場景呢?因為關外多黃土,而天空應是漸漸日落。所以連在一起好似黃雲無盡。也道出了送别之不舍分别之情,從早一直送到晚,心中挂念何時歸來。
雁門關
再來看中間兩句。送别發生的事情好像就發生在昨日,可是一個季節都過去了,白露都凝結成了霜。有人說思念會讓人覺得時間過得慢,度日如年。而本詩作者恰恰用相反的手法,為何送别好似在昨日?因為天天都在想着送别的場景,日思夜想,心不能忘。思念什麼呢?詩中寫道,蕙草枯萎了沒什麼可惜的,擔憂的是遠方的愛人饑飽冷暖。
再來看看最後三句。用天一涯來形容相距甚遠,所以才長久的别離。将來再見,希望我的容易沒有變,貌如從前。希望我們的情感如菟絲及水萍一般,不斷長連。
本首詩歌從送别之不舍,再寫相思之難熬,最後引出對未來的一種美好希望。相思因别離而生,但是别離後的重返卻不一定皆大歡喜。所以才希望自己的容顔如從前一般,亦希望感情不會因時間而變淡。一首詩歌,将别離之後的種種情緒刻畫的入木三分,十分動人。
今天的古詩歌就聊到這裡,我們下一篇再見。歡迎喜歡神哥的朋友轉發評論點贊,關注神哥,神哥繼續發布有關古文方面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