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是貫穿文章始終的脈絡,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見的詞、句子等。作者通過線索将表現中心的材料組織起來,使文章的各個層次貫通連接,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隻有把握好文章的線索,才會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解讀文章的含義,了解文章的主旨。
文章有時會有雙線索,即兩條線索相輔相成,既處處相關聯,又看似毫無關系,是文章線索的難點。線索可以貫穿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使結構完整嚴謹,這是明線;如果有暗線,是與明線共同貫穿全文,也為抒發的感情找到了一個很巧妙的切點。
1、考題形式
“本文記叙的線索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2、判斷方法
可以看本質(貫串全文、串聯材料)、看題目、看反複(文中反複出現的人、事、物等),總結一下,看參照如下思路:
①分析标題。
②注意文中反複出現的詞句。
③如果文章線索是感情線索,則要注意文中表達感情變化的詞語。
3、作用
線索是貫串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作用變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在情節上:推動情節發展;
②在主題:表現文章的主題;
③在塑造人物上:突出人物形象;
④在結構上:貫穿文章始終,使文章層次清晰,嚴謹完整。
4、答題方法:
①以時間為線索:如《雨的四季》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分别寫了雨在不同季節的不同特征;又如《偉大的悲劇》一文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記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隊員悲壯的失敗以及覆滅。
②以地點的轉移為線索: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從題目“從……到……”就可看出,該文以地點為線索,由一個地點(百草園)轉換到另一個地點(三味書屋),人物活動空間很大。
③以人物的行蹤(見聞)為線索:如《故鄉》一文中”我”的活動是“回放鄉一在放鄉一離故鄉”全文是以人物行蹤為線索的。
④以事件為線索:如《皇帝的新裝》一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皇帝“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全文以事件為線索。又如《散步》是以“散步”這件事為線索來記叙的。
⑤以事物為線索:如《貓》以作者養的貓為線索叙寫了三個故事,情節三起三落:得貓→養貓→亡失→再得貓→再養貓→再亡失→複得貓→複養貓→複亡失→永不養貓。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如《阿長與〈山海經〉》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由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敬意淡薄至消失→新的敬意→深切的懷念。
⑦複線:一般是有兩條線即明線和暗線,其中暗線多為作者的情感變化。如《藤野先生》本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為叙事線索(明線),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暗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