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看到了一篇名為《老子道德經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值得過分吹捧》的文章,其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這顯然不是嚴肅的學術探讨,而是以賺取流量為目的的嘩衆取寵罷了。
本來不想理會這樣的文章,但為了對傳統文化負責,也為了避免這樣的文章誤導了别人,所以才決定對這一篇文章作一評論。
一,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認為,老子“其生平充滿傳奇色彩,搞得玄乎其玄。《道德經》的内容很可能是後世加工而成的,它講的許多内容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僞,隻得歸結為“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之類模棱兩可的模糊話”、“這種話我估計老子本人也不怎麼理解。”
按照這篇文章的思路,因為老子的生平充滿傳奇,所以《道德經》就是後人編寫的,因為《道德經》是後人編寫的,所以其内容是模棱兩可的,因為内容是模棱兩可的,所以“估計老子本人也不怎麼理解”的。
從上述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依據是莫名其妙的,作者所用的邏輯是非常混亂的,作者所得出的結論是非常荒謬的!
老子的生平,其實并沒有傳奇,司馬遷的《史記》就有記載,雖然有些細節難以完全确定,但不能因為有細節沒弄清楚,就說老子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如果按照作者的說法,豈不是人人都充滿傳奇色彩了?
就算老子生平真的充滿了傳奇色彩,也不能證明《道德經》就不是老子所寫,這是最起碼的邏輯吧!何況,司馬遷《史記》中明确記載的事,怎麼能毫無根據地否認呢?
至于《道德經》的内容是不是模棱兩可?這也是很容易判斷的!因為《道德經》的理論可以用邏輯來進行推理,道家的實際境界可以憑真實的修行來驗證,這完全是既可以證實也可以證僞的事情,是很明确的事情,哪來的“模棱兩可的模糊話”呢?
如果,既不懂得《道德經》的理論,又沒有真正的實修,那當然就看不懂《道德經》,就會覺得《道德經》滿篇都是“模棱兩可的模糊話”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他自己承認“有時候我也會寫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别人聽起來似乎有深意,其實我自己也不太理解自己寫的。”
因為他自己“會寫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造成“自己也不太理解自己寫的”,于是他就以為别人都跟他一樣“會寫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甚至老子也會像他一樣寫一些“估計老子本人也不怎麼理解”的話。
對于這樣的論述,除了用極其荒謬來形容,還能說些什麼呢?
通過以上内容可知,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有時候“會寫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而是經常“會寫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他的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莫名其妙的句子”,是他“自己也不太理解自己寫的”。
二,這篇文章認為,《道德經》在全世界的銷量,未必有相關報道得那麼好,即使《道德經》的銷量很好,也不能證明《道德經》就是好書。
這話,也是很荒謬的,因為“未必”兩字就是一種主觀猜測,而主觀猜測的事情是不能作為證據的。
這篇文章的思路,就是說《道德經》銷量很好也不能證明《道德經》就是好書,不能證明《道德經》是好書,就證明了《道德經》隻是一本“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書。
這是多麼荒謬的邏輯啊!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我也可以這樣說:“即使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裡士多德的《倫理學》很有學術價值,即使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思辨激活了很多的思想家,即使他們對後世的貢獻再大,也不能證明他們沒有一點錯誤,既然不能證明他們沒有錯誤,那就證明了他們一定屬于浪得虛名!”
真的是不敢想像啊,一個自稱學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哲學思辨的人,竟然還會有這樣的邏輯。
三,在這篇文章中,還有明顯的自相矛盾之處,因為這篇文章一方面說“不可否認,《道德經》是流芳百世的作品,影響了很多名人,在國内外擁有無數讀者。”一方面又說《道德經》“遠遠不如何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裡士多德的《倫理學》等作品有學術價值。”
真搞不明白,既然已經流芳百世、影響了很多名人、擁有了無數讀者,怎麼還會遠遠不如别人?
這就好比,有人一會兒說張三武功天下第一,一會兒又說張三武功遠遠不如李四,這樣的語文水平,真的讓人很無語。
四,這篇文章還認為,《道德經》對政治和科學的影響非常小,尤其是對科學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其學術價值遠遠不如何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裡士多德的《倫理學》等作品,對後世的影響也不如孔子的《論語》。
這樣的說法,純粹就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自說自話了,在既沒有調查數據又沒有分析統計的情況下,就敢說這樣的話,真可謂“無知者無畏”!
五,這篇文章還認為,《道德經》的陳述語氣非常獨斷,《道德經》的内容是以教條的形式呈現的,作者自信有餘,但反省不足。
這樣的觀點,真讓人哭笑不得,真該反問一下說這些話的人,你懂不懂古代漢語啊?如果按照你的說法,中國古代的經史子集,還有你從小到大讀的教科書,也都是語氣獨斷、内容教條了?都是作者自信有餘,但反省不足了?
或者再問你,當你在教你的孩子1 1=2的時候,你會以不确定的口氣來教嗎?你會反省有餘而自信不足嗎?
六,這篇文章又認為,《道德經》字裡行間留給人自主思考和理性思考的空間非常小。對比之下,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就非常強調開放的對話、探究和争辯,不僅激活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也為後世科學、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樣的說法,可真就外行了,因為他不知道《道德經》的學習,必須依靠人的自主思考和理性思考,讀《道德經》的人如果不進行廣泛的自主思考及深入的理性思考,是根本讀不懂《道德經》的。
老實說,學習《道德經》,如果隻有所謂的對話、探究和争辯,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更着重的是一個悟字,因為對于一個基本理論,學生與老師之間可以通過對話、探究和争辯來進行學習,但對于形而上學的理解,對于實修中的境界,學生隻能靠領悟才能跟上老師的教育,而老子的《道德經》,既有形而上學的先天之道,又有“緻虛極守靜笃”的實修境界,這豈是對話、探究和争辯這樣的方法就能學會?
說白了,用古希臘的哲學思辨來理解老子的《道德經》,這真如兩個鋤地的老農,在争辯“皇帝鋤地的鋤頭是金的還是銀的”一樣。
至于《道德經》、《理想國》、《倫理學》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哪個大?要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難,現在就可以直接查看答案,我們隻要網上查一下,是《道德經》的網絡搜索多,還是《理想國》和《倫理學》的網絡搜索多?
答案,當然是顯然的,百度上《道德經》的網絡搜索達二千多萬條,遠遠高于《理想國》二百多萬條和《倫理學》的一百多萬條,這些數據百度上都有。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中國文化對後世的貢獻同樣是不可磨滅的!如果因為古希臘文化對人類文明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就認為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可以磨滅,這完全是一種偏論。
七,更為可笑的是,這篇文章中還有這樣一段話:“老子強調的是“道法自然”“無為而為”,對後天的反思和學習重視不夠。”
什麼叫“後天的反思和學習”?這已經是語無倫次的話了!
如果這句話中有錯别字,那更不應該了,因為一個嚴肅的作者,怎麼會把這麼關鍵的字都會打錯呢?
縱觀這篇文章,其實并沒有對《道德經》中的一章一句進行讀解,而是純粹把“在我看來”、“我估計”、“我總覺得”、“我想”、“我即興想到”等個人的主觀成見和先入之見,當成了分析判斷的客觀依據,從而得出了完全屬于他主觀臆斷的種種謬論。
這篇文章,就是這樣以空口說白話的方式,把一些全然不着邊際的主觀臆斷,硬加在《道德經》的頭上,并由此得出了《道德經》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種錯誤說法。
通過以上分析就可以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就沒有看懂《道德經》,也沒有仔細研究過《道德經》,隻是為了賺取流量,才炮制了這麼嘩衆取寵的題目和這麼語無倫次的文章。
殊不知,這種純屬個人主觀臆斷的文章,正如這篇文章自己所說的,是“無知的一種表現形式”。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道德經》的道和德,也是《陰符經》的陰符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佛門傅大士為《道德經》寫的一首禅詩,充分證明了儒道佛本是一體
《道德經》中兩句話,竟然成了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對聯,橫批:天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