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王獻之并稱“二王”,一個稱書聖,一個稱亞聖,并且是親爺倆,但評價他們父子書法誰寫得好曆來有不同的觀點。曆史上比較一緻的觀點是認為大王寫得好,結字嚴謹,有法度。也有人認為小王寫得好,筆法多變,開合有度,氣息貫通。但王獻之總是吃虧吃在父子上,因為他的書法是爹教出來的,總是低一個層次,兒子超過爹,好像有點大不敬!
小王年輕時就很自負,口出狂言,傲氣十足,不甘居父之下。《書譜》中有這樣記載:
[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
安即謝安,王、謝兩家同屬晉代權重豪門,謝安曾官居要職,年齡比王羲之小十幾歲,但與王羲之是莫逆之交,也擅書法。有一次他問王獻之:“你的書法與你父親比,你認為誰寫得好?”王獻之回答:“我的好,我當然能勝過他。”謝安說:“但衆人不這樣認為。”王獻之說:“那些人懂什麼?”在當時謝安也瞧不起王獻之的書法,故意調侃小王。而王獻之霸氣回應,除了年少輕狂之外,小王也确實有實力,并對書法審美有獨到的見解,認為規規矩矩學父親隻能步其後塵,隻有創新才能超過父親。
二王代表着魏晉書風,是中國書法的巅峰,但就王羲之父子二人的書法誰寫得好這個問題卻不好評判。首先,推動我國書法發展和進步,應該是大王的貢獻比小王大。王羲之是中國書法集大成者,這一點無人能替代,所以被尊為“書聖”。其次,在創造“魏晉筆法”方面,大王的貢獻也比小王大,王羲之是以晉代名師引路,涉獵漢魏名家,把張芝、鐘繇等先賢的草法和楷法繼承和發展,不僅創造出完美楷書,同時也創造出天下第一行書和今草。因為王獻之差一個輩分,他是他爹的教出來的,所以在魏晉的書法地位,他永遠不會超過王羲之。
既然王獻之能并稱“二王”,王獻之也不是等閑之輩,還真有超過其父的地方,那就是書法的結體、章法和格調。尤其是格調,王獻之确實比王羲之更勝一籌。王羲之的書法如果初次接觸,都會佩服的五體投地,無論結字、用筆、章法都有規有矩,盡善盡美,但學習時間長了,就感覺過于莊嚴肅穆,越學越拘謹。然而王獻之就是故意擺脫父親的陰影,在開張、收放、疏密方面進一步探索,結體和章法更自由奔放,書法格調明顯高于王羲之。如楷書代表作《洛神賦》就比王羲之的楷書好,《草書九帖》也比《十七帖》恣肆開張,格調也勝一籌。《二十九帖》和《地黃湯帖》隻是篇幅不足,但結字真超過天下第一的《蘭亭序》。
宋代米芾提出學書要“書入晉人格”,但入晉人格是要講究方法的。王羲之的字作為入門學習比較好,容易上手,但想進一步提高,必須走王獻之路徑,才能提升格調。唐以後的書法大家,無論楷書、行書和草書,乃至狂草,受王獻之的影響非常大,從《中秋帖》可以看出,王獻之能字字牽連,寫一筆書,這是非常大膽和了不起的。因此,後世能出現張旭、懷素狂草大家可以肯定地說,都是取法王獻之的筆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