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天氣真是反常!”這,可能是很多公衆的直觀感受。
也難怪人們這麼想——1月上旬大範圍極端強寒潮,2月中旬氣溫異常偏高,3月至4月大風沙塵頻頻,5月江蘇、武漢等地強對流多發重發且風災異常顯著,6月,黑龍江又發生龍卷天氣。“百年不遇年年遇”“今年的風‘瘋’了”,大家感慨。
實際上,在公衆不大熟悉的領域,反常氣候也産生了重大影響——“塞上糧倉”河套平原,今年小麥播種上演了一次“生死時速”。由于2月氣溫異常偏高,儲滿黃河水的凍土解凍過快,加之降水偏多,河套平原農田水分大幅“超标”,出現嚴重潮塌災害。所幸當地依據氣象預報提前半個月搶先播種,确保了100萬畝左右的種植面積。
那麼,今年的天氣真的算反常嗎?是什麼讓它如此“不走尋常路”?未來這樣的極端天氣會更頻繁嗎?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濤、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旭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内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農業氣象試驗站高級工程師孔德胤5位專家,分析有關情況。
1
極端天氣嚴重影響生産生活
“武漢發生龍卷風,強對流天氣緻8人遇難,230人受傷。”“蘇州遭遇龍卷風襲擊,中心最大風力17級,4人遇難。”“巨型龍卷風襲擊黑龍江,已緻1死16傷!”
連日來,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的新聞牽動着人們的神經。倏忽而至、猝不及防,強對流天氣帶來讓人痛心的人員傷亡外,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更多受影響個體無法承受之重。
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淘果園家庭農場負責人甯亞萍來說,5月10日是個艱難的日子。這一天,她的農場遭遇強降雨、雷暴和8~10級大風,5000平方米鋼架大棚被摧毀,棚内枇杷樹被壓斷,飼養家禽的大棚同樣倒塌,上百隻雞鴨死亡。這樣的事件,在那段時間經常發生。
5月14日,蘇州、武漢出現龍卷風 。
“4月底到5月上中旬的幾次重大強對流天氣過程,從極端性和緻災性來看,确實近年來罕見。”張濤介紹,“今年以來的強對流也是反常的,早春時節較常年明顯偏少偏弱,4月中旬開始明顯偏強偏多。”
反常的天氣不僅是強對流,在内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農業氣象試驗站,孔德胤今年2月發現河套平原天氣不對勁——升溫太快了。
河套平原被稱為大漠深處的糧倉,3月中下旬和4月下旬分别是小麥和玉米播種最佳季節,上一年的秋儲水分會成為孕育它們的底墒水。如果2月升溫太快,田裡凍土迅速消融,土壤水分過于飽和,田地變得泥濘不堪,人和機器都無法進行播種作業。而凍土過早“解封”,也會導緻水分過早下滲,緻使在玉米播種時墒情偏低。
今年春天便是如此。2月,北方升溫迅速,巴彥淖爾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4.8℃~6.3℃。3月 ,幾次雨雪過程帶來了明顯偏多的降水,土壤“水上加水”。等到3月至4月大風沙塵來襲,玉米地“幹上加幹”。
幸運的是,在農試站和農牧局聯合指導下,農戶3月初搶先播種,4月又采取多種措施保墒,100多萬畝小麥和300多萬畝玉米目前長勢基本正常。
事實上,反常天氣在全國多地出現:湖北4月日照時數79.2小時,為1961年以來最少;貴州貴陽5月1日至18日共出現7次冰雹天氣,比常年明顯偏多偏強;海南多個市縣高溫初日比常年晚10天到20天;以農業為主要産業的内蒙古自治區林西縣,3月1日至5月19日雨量僅是常年40%……
周兵介紹,“暖”和“幹”是今年以來至5月上旬我國氣候的明顯特征。據統計,截至5月10日,全國平均氣溫為4.5℃,較常年同期偏高1.4℃,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二高;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13.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9.4%。
2021年春季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分布圖(℃)。圖/國家氣候中心
2
全球變暖:是“真兇”,也是“背鍋俠”
當我們說到極端天氣,“全球變暖”都是被連帶提到的高頻詞。如此反常的“暖”與“幹”背後,都是全球變暖在攪弄風雲嗎?4月中旬開始變強變多的強對流天氣是否與之有關?
實際上,人們所經曆的陰晴冷暖,都是大氣環流帶來的結果,而這其中既有微觀天氣尺度原因,也有宏觀氣候背景影響。就像在一條1000公裡的高速公路上,一起交通事故直接造成一段1公裡的堵車,但再往前追溯,事故和堵車可能都與附近路段車流量較大有關。
從天氣尺度上分析,5月10日夜裡,來自北方、處在上層的冷空氣,與來自南方、處在底層暖濕氣流在浙江衢州相遇,一場“交戰”便帶來了讓甯亞萍損失慘重的強對流天氣。當然,有時候冷暖雙方實力不同,4月30日的江蘇大風由北方冷空氣主導,5月上中旬的強對流則由南方暖濕氣流主導。
若從氣候背景看,4月中旬至5月底,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增強西伸,使得在低空蘊含着大量熱量和水汽的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從南方而來;春夏之交日益增強的太陽輻射也讓空氣迅速升溫。在高空,5月以來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形勢十分有利于冷渦活動和冷空氣南下。上層冷、下層暖的不穩定狀态讓冷暖氣流有機會交鋒,帶來頻繁的強對流天氣。
因此,今年強對流天氣增多增強很難直接算在全球變暖頭上,但後者也非全然“清白無辜”——它是3月頻發沙塵天氣的幕後推手。因為溫度偏高,加上今年西伯利亞高壓階段性增強,亞洲中緯度經向環流加大(南北方向環流加大),導緻偏北風力增強,把北方沙源地的沙塵頻頻往南輸送。它還與海洋共同作用,給1月份的我國帶來了強寒潮,彼時,海洋處于拉尼娜狀态,北極海冰異常偏少,共同影響了寒潮的動向。
3月15日,北京市沙塵天氣。圖片來源:央視焦點訪談
羅京佳介紹,高溫熱浪、極端降雨和幹旱等極端天氣多發與氣候變暖有關。“平均溫度升高,高溫熱浪發生頻次确實會逐漸增多。溫度升高會使空氣含水量增加,一旦滿足降水條件,容易出現強降雨。高溫還意味着更強的蒸騰作用,幹旱發生概率也會增大。但不能說某次天氣過程完全由氣候變暖造成,每次事件還需具體分析。”
以今年存在感極強的風為例,“冬季大風以寒潮冷空氣為主,沙塵以蒙古氣旋為動力,強對流天氣則是局地中小天氣尺度大風,各自形成原因非簡單理論所能解釋。”周兵說。
也正因天氣的複雜性,讓災害性天氣機理研究挑戰重重又至關重要。梁旭東介紹,極端天氣往往是小概率、小尺度事件,摸清機理需要很長時間,甚至辛苦數年一無所獲,但科學家并未因此停下腳步。
3
天氣新常态:極端天氣多發重發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内,暴雨洪澇頻發,高溫、幹旱、低溫冷害、雪災偏重,熱帶氣旋極端性增強,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包括2019年7月中下旬南亞持續強降水引發的嚴重洪災,2020年4月下旬至5月的東非強降水,2021年2月美國寒潮……全世界的天氣都不平靜。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多發已成為共識。
周兵介紹,這種不平靜體現在兩個方面——變得太快、停得太久。“這裡有一個辯證的穩定和不穩定關系,一方面部分地區大氣變得不穩定,極端天氣多發;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區和時間段,大氣又異常穩定,‘該走的時候不走’。長時間對流不穩定,表現為暴雨多發;長時間被高壓控制,便出現幹旱少雨。”
對我國來說,今年氣候年景預測結論不容樂觀:5月27日的最新預測已将汛期氣候年景從“一般到偏差”調整為“偏差”,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部分地區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從季節更替看,夏季強對流也往往比冬季春季多。而6月1日,我國正式進入了主汛期。
科學研究和預測,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反常天氣可能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天氣常态,極端天氣可能會更頻繁“造訪”,需要我們做好最充足的防禦準備。
來源: 中國氣象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