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們做好基層工作的精神引領。近年來,文化大省山東緻力于“美德山東”建設,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站在了時代前沿,推動了全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發起的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主題報道活動将深入山東各地,展示“美德山東”建設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說起魯班,我們都不陌生,春秋戰國時期,其以巧奪天工之技發明創造了諸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譬如鋤頭,鋸子,門,窗,石墨……被稱為是“工匠祖師”。
而如今,曆經千年歲月,在魯班的故鄉——棗莊滕州,古為“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凝聚“工匠祖師”魯班智慧的魯班鎖在後人的手中搭載時代的東風,正形成一方文化大産業,作為“國禮”走向世界舞台,展現中國古人智慧。
魯班鎖古老又年輕。
“拆鎖容易拼鎖難,大家看,這是由十二根棒組合成的魯班鎖,需要兩人合力才能完成拼鎖。”在魯班文化體驗館,非遺魯班鎖代表性傳承人李浩一邊展示着一款魯班鎖的拆拼過程,一邊向我們娓娓道來。在場的人們看到拆卸後散落的一堆木棒又重新拼成精巧的魯班鎖,不由得發出一聲聲驚歎。
回到10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李浩回到故鄉滕州擔任大學生村官,為帶領村民緻富,其創辦棗莊市第一個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項目--滕州魯班天工木藝有限公司,以生産“聖匠魯班”品牌魯班鎖系列文創産品為出發點開始了創業之路。
“那時候我們還隻是一個小作坊,設備很簡陋,全靠手工制作完成,隻有幾個人組成,生産的産品也比較單一”李浩回憶起創業初期,仍記憶滿滿。
流傳的故事中,春秋時期魯國工匠魯班為了考驗兒子,用6根木條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讓兒子拆裝。從此,這個玩具就在民間流傳開來,被人們稱之為“魯班鎖”。由此可見,魯班最初設計的魯班鎖是由6根木棒組成,作為給兒子的小玩具,選用木材較為普通。
為适應市場的需求和當下的審美,“将魯班鎖打造成可把玩、可欣賞、可收藏的新時代網紅工藝品、旅遊紀念品”,曆經五個多月李浩帶領團隊終于創作出第一批12根木條組成的魯班鎖文創産品。在新設計的魯班鎖上,不僅可以看到代表滕州地方文化的圖案,還在紫檀、花梨、酸枝等名貴硬木上運用了嵌銀絲、雕花等工藝。“現在,一個12根木條組成的魯班鎖工藝品、旅遊紀念品能賣幾十元甚至上千元,最貴的紫檀木魯班鎖售價過萬元。普通的小玩具巧妙變身成高端禮品。”李浩說。
秉承着不斷創新的精神,李浩團隊在完成六根、九根結構的“魯班鎖”後,他們設計并成功制作出目前最為複雜的24根結構的“魯班鎖”。經過多年市場考驗和曆煉,如今已經設計開發了以魯班鎖為代表的8大類100餘種“聖匠魯班”文化品牌系列工藝品,獲得國家專利近50項。
在制作工藝上,過去的魯班鎖都是純手工打磨而成,需要選材開料、榫卯成形、後期處理等三大工藝流程幾十道工序,效率低,用時長,人工成本高,已然不适應當下的市場需求,于是,李浩團隊又引入智能化生産模式,采用機器進行機械化生産零部件,同時“保留手工部分技藝,譬如木雕”,如此一來,在制作工藝上也實現了傳承與創新相結合,讓魯班鎖的生産走上“批量生産”的道路,得以實現大規模産業化發展。
十年過去,李浩帶領的“聖匠魯班”品牌魯班鎖系列文創産品項目從一個人一把鋸子到研發、生産、銷售一體的百餘人團隊;從最初的小作坊搬到小院子,再到如今搬進墨子科創園,擁有智能化标準生産車間和魯班鎖展示空間。
千年前古人的一件普通“小玩具”,被創成了一個文化大産業。
2020年,李浩帶領的“聖匠魯班”公司實現近千萬元産值,帶動村民就業100多人,先後出資10萬餘元資助貧困學生。
十年磨一劍,“聖匠魯班”鎖也走在越來越廣闊的舞台上,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2013年,首屆魯班文化節舉辦,“聖匠魯班”鎖成為滕州城市名片;2014年,“聖匠魯班”鎖系列産品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被評為“2014山東省旅遊商品十佳品牌”參展第三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第四屆中國旅遊年會。2018年9月,外交部藍廳,“聖匠魯班”鎖“和而不同”作為國禮贈送給中外嘉賓;2019年10月,雲紋鑲嵌檀木“聖匠魯班”鎖入選“建國70周年”禮品庫;“聖匠魯班”鎖被列入首批“山東好禮一城一品”旅遊商品推薦清單。
(圖文:夏憶)
來源:尼山世界儒學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