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條有年代的老街,道路兩側多是二級舊裡,有上百年曆史。這裡是上海最具煙火氣的地方之一,時間也一度在這裡“停滞”:住在其中的老百姓,過着外人很難想象的“七十二家房客”的局促生活,戶均面積10來平方米、家裡沒有衛生間。黃浦區小東門街道的喬家路居民區轄區内幾乎都是這樣的破敗老房。
已沒有居民的喬家路居民區
2019年,喬家路居民區1553戶、5500多名居民迎來了舊改,經曆一輪征詢生效、二輪簽約生效。今年5月,整個居民區的居民全搬走了。
居民區“空”了!但居委會還在運轉,7名居委幹部沒有停止過服務……
隻要居民戶籍沒遷走,居委會的服務就不能少
“現在的工作環境,比過去好很多。”58歲的喬家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夏曉是位上海爺叔,他個子不高、頭發花白,說話大嗓門。
喬家路居委會如今在喬家路上的一幢寫字樓裡辦公,寫字樓有點年代,設施比較陳舊。但在老夏看來,辦公環境已比之前好太多。“以前,居委會在二級裡弄裡,一進門就是一股黴味。”
按照屬地化管理要求,隻要居民的戶籍在,居民就歸居委會“管”。喬家路居民區的居民搬走了,但絕大多數人的戶籍沒有遷走,居委會也不能沒有。
今年5月,喬家路居民區作為舊改征收地塊已完成騰地
舊改居民的戶籍一時半會兒是遷不走的,這也是很多市中心舊改地塊現在的尴尬。有的人家因有孩子在附近上學,暫時遷不了戶口;也有人不願意簽的,覺得黃浦的戶口是市中心的戶口,金貴!後者弄得老夏哭笑不得。老夏勸過這些居民,最好将戶口遷到居住地,可以便捷地享受當地的政策。目前,喬家路居民區還留有804戶居民的戶籍。
但隻要有一個戶籍在,居委會的服務就不能少。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自多個條線的服務工作,居委幹部還在照做。
轄區沒有居民了,居委幹部的活反倒多了。如,街區環境還是要維護,擺擺路邊的自行車、撿撿路邊的煙頭紙屑,原來由居民志願者幫忙。沒有舊改前,老夏随時能“拉”出100多名居民志願者。但現在居民區還剩一支10人的志願者隊伍,不久前,老夏勸退了其中的6人。“都是70多歲的居民,現在搬得遠了,來回路上不安全。”如今,社區有什麼活,就是7個居委幹部加上4個志願者一起幹。
居委幹部現在唯一少掉的工作是——走訪居民。6年前,老夏上任黨總支書記,對居委幹部提出的唯一“硬性要求”是:要走到居民家去。
“我們老城廂居民與住在商品房的居民不一樣。商品房的居民,有事情才會想到居委會,平時不希望居委幹部來‘打擾’。但老城廂的居民,就想要我們去;我們如果不去,他們還不高興。”老夏說。
現在,走訪的工作沒有了,居委幹部與居民聯系,多靠打電話。老夏說,這不是工作容易了,反而是難了。“通過電話,蠻難進行情感溝通。”
居民搬到遠郊,也經常回來參加活動
今年上半年,上海各個居委會迎來換屆選舉,街道幹部一度擔心:喬家路居民區無法達到法定投票人數的要求。居民都搬走了,還會願意回來為居委幹部投票嗎?老夏一拍胸脯:不要擔心。
舊改後的居民分散在上海各處。原來在外面有房子的,還住在原來的房子裡。沒有房子的,有的拿了安置房,有的拿了貨币自己買房。但為了住得更寬敞,大多數人選擇“用距離換面積”,離開了寸土寸金的黃浦區,搬到了外區,甚至郊區,有幾位還住到了外地。
但居民搬得再遠,老夏總能一呼百應。
舊改前,喬家路居民區黨總支的注冊黨員最多時有130多人。舊改後,一些居民遷走了戶籍,也轉走了黨員關系,現在組織關系在居民區黨總支的黨員還有90位。除掉26位無法行動與在外地的黨員居民,能出來參與活動是64位黨員居民。每次老夏招呼黨員居民回居委會過黨組織生活,參加黨員居民都在50位以上。
早幾年,夏曉給居民送慰問品
這很不容易。不少人來回市區一次需要3個小時以上,最遠的一位黨員居民住在嘉定,來回路上要4個小時。
黨員居民為何願意一趟趟趕回來?“老城廂鄰裡之間,人情味濃,居民們自己想聚!老年人也不像年輕人那麼忙。”老夏說。
但居民們也是為老夏而來。老夏和大家太熟悉了。他出生在喬家路,舊改前一直住在這裡。他走在居民區裡,很多人都認識他;不認識的人和他聊上幾句,就會發現,也能攀上些關系。
不過,要被居民認可,靠的可不隻是“熟悉”。老夏能實實在在為居民辦事。
老城廂的房子下雨天漏雨,是家常便飯。居民在半夜12點來敲他家門。他二話不說,穿上衣服就跟着往外跑——去找修房公司來給居民修房。
夏曉和施工方在一起讨論做小區的環境改善
城廂裡拆違,是為了居民的安全;但有些違建确有民生需求。有的居民家裡面積太小,搭個違建,是為了洗澡、做飯。老夏在老城廂長大,最懂居民的生活痛處。他積極幫着居民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最終,拆違後,政府幫助居民在家裡“摳出”地方,重建了廚房與衛生間的功能。
還有這次喬家路居民區舊改,部分阻力來自居民家庭内部矛盾。家庭人口多了,都想分塊舊改“蛋糕”。一年多,僅居民家庭内部矛盾的調解會,老夏就參加了300多場。老夏是主要調解人員,要講政策、要聊感情,一場會開個兩三個小時是常事。矛盾化解了,居民滿意了,都如期簽約了。
“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一定會幫居民解決好。有些不在我能力範圍但合理的訴求,我要幫着居民向相關部門反映、争取解決。”有些居民的問題不在居委會服務範圍,但老夏也要“管”。“我會幫着居民一起分析問題、一起拿主意,就當他們是自己家兄弟姐妹。居民聽着、聽着,就能理解我們了。”
做好居民服務工作,“老書記”有一套
上海老城廂居民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很多事情要依靠政府,這對老城廂居委幹部的能力要求很高。服務老城廂居民,老夏有一套自己的經驗。
“合适的人一定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我們有位居委幹部,特别能吃苦,髒活、累活搶着幹;但這孩子性子急。居委會有很多接待居民的工作,他做就不合适。我就把他安排到勞動比較多的崗位。有位居委幹部做事比較慢,但有耐心,能陪着老阿姨聊上兩個小時。我就把接待居民的工作交給她。”
老夏很早在别處買了房子,但一直沒有搬出去,直到舊改前都蝸居在老房子裡。作為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他經常要處理各種突發情況。“服務居民,就要離居民近。我住在喬家路,周邊就是居民;從家出來,一擡腳就到了居委會,方便。”
做居委幹部,老夏是“半路出家”。早年,他在上海紡織系統工作。2010年世博會召開前,他到街道辦事。一位街道幹部“相中”了他,因為看到他的個人資料裡寫着:在國企單位做了多年“政工”幹部。街道幹部對他說:“你善于做人的工作,到我們居委會來當居委幹部,怎麼樣?”
老夏當時住在喬家路,上班在浦東,單程要個把小時。家裡父母年邁,他平時照顧不上。那時,居委幹部一個月的工資、補貼加起來1900元,在社會上不算高;但他覺得,能在家門口工作,照顧父母方便。于是,他就辭了紡織系統的工作。
做居委幹部11年,他親身感受着這一職業的變化:居委幹部的收入翻了幾倍,但工作量也大了幾倍,對能力的要求更是高了很多。“服務居民的本領,我們要不斷學習!”
還有兩年,老夏就要退休了。喬家路居民區未來會怎麼樣?撤銷或與其他居民區合并管理,還不得而知。守好最後一班崗,多帶出幾個“拎得出”的居委幹部,是老夏現在最大的心願。
“我經常對居委幹部說,成片二級舊裡的居民形态即将消失,未來的喬家路可能有商務樓、有商品房。咱們過去服務舊裡居民的方法可能不再适用,但服務居民的心,我們要始終在。有了這樣的心,面對什麼樣的居民形态就都不擔心了。”
欄目主編:唐烨 文字編輯:唐烨
來源:作者:唐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