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現象的表現
魚吃食不旺或不吃料主要有三種情況:
1.開始投喂時魚吃食很旺,集中成片,但很快在大約1小時左右即散漫遊走,數量大大減少。
2.從投餌至結束,餌料台附近魚的數量很少,魚不浮出水面搶食。
3.在投料時,雖然有魚但根本不吃料。
二、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的原因分析
引起魚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十二個原因:
1.水溫
過高、過低的水溫都會影響魚兒的攝食。23~28℃攝食量最大,10℃以下基本停止攝食。高溫、陰雨天氣攝食量會明顯減少,有時持續幾天時間。
2.溶解氧不足
連續陰雨天或夏季溶解氧不足是影響攝食量的最常見原因, 還有當水中出現大量輪蟲或枝角類等狀況時,也可使水中溶氧降低,引起魚的食欲下降。
引起溶解氧不足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氣候因素、水質清瘦、水質過肥、有害物質蓄積、浮遊動物量大等。
3.有害物質含量過高會中毒
化學指标如pH、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餘氯等超标或潑灑藥物、注入不正常外源水。
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長期過高,就會對魚的鰓部産生損傷,影響魚的呼吸作用,造成魚産生病理性缺氧,導緻攝食量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随着水體富營養化,藻類中毒的情況越來越多見。引起中毒的藻類主要有藍藻、裸藻、金藻、甲藻等。
4.寄生蟲引發的病害
當魚體寄生了寄生蟲後,魚會身體不适,鰓上寄生有較多的車輪蟲,斜管蟲或指環蟲後,鰓上粘液增多。
利用氧氣供給的能力下降,進而造成攝食量下降。并且容易引起“炸群”、“漫遊散走”現象。
常見的主要有錨頭鳋、車輪蟲、指環蟲、小瓜蟲和孢子蟲等。
5.細菌、病毒性疾病
很多細菌性疾病如爛鰓、腸炎、出血或其它細菌性魚病時,也會造成不适。有時在發病前後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征兆,程度較輕時可出現厭食症。
6.營養性疾病
不科學的投料會引發營養性魚病,如常見的是肝膽綜合征、維生素缺乏症等。
7.浮遊動物過多
浮遊動物主要是枝角類、輪蟲和原生動物,浮遊動物過多,一會引起水體溶氧量下降,二會影響魚兒的正常生理機能。
比如鲢魚依靠吸水過鰓濾食浮遊植物,而過多的浮遊動物同樣會随水過鰓時會引起鲢魚的不适,除花鲢外,其它魚同理。
8.魚類的繁殖季節
每年的4-5月為大部分養殖魚類的繁殖季節,這時魚的攝食度均不強。
總之造成魚不攝食或攝食不旺的原因很多,既有單一原因又有多重因素疊加引起。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判斷并找出主要原因加以解決。
9.有害藻類
尤其是一些不易消化的藻類如裸藻、藍藻等,這些藻類被攝食後不能及時被體内吸收,以至于影響了魚的攝食。
同時有些藻類含有毒素如微囊藻,會刺激魚的腸道,使腸道發紅,引起腸炎,甚至中毒。
10.用藥所緻
在養殖過程中藥經常使用一些藥物來控制病蟲害,而有些藥物在殺蟲的同時也會對魚的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影響了攝食。
11.換料引起
如長時間使用同一種飼料,突然性的換料會引起魚的不适,産生應激反應,造成攝食量下降,甚至拒食。
12.溫差過大造成的
秋季晝夜溫差過大,白天氣溫高,水溫也較高。而到了晚上,氣溫驟降,使表層的水溫急劇下降,水的密度增加。
因為底層水溫較高,密度較小,所以造成上下水層産生對流。
底層無氧水攜帶着池底大量殘餌、糞便等有機物向上層流動,水變得渾濁不堪,同時有機物的分解耗氧,使整個水體處于缺氧狀态,從而影響魚的攝食。
此時,可能會發現魚兒一般上午攝食不好,而下午攝食好這一現象。其主要原因是上午尤其是早晨水中的溶氧很低。
魚攝食不好,而經過一中午的陽光照射後,水中溶氧由于藻類進行光合作用而上升。
這時魚開始攝食,而此時的養殖戶喂料心切,急于把上午沒有吃的料補回來,所以較平時的投喂量大。
等到了晚上,水中溶氧開始下降,魚由于吃得過飽,飽食的魚類在消化時會加大消耗溶解氧量,水體缺氧就會造成餌料消化率降低。
使會加大排糞量,進而擴大污染水體後更容易造成第二天上午仍不開口吃料的可能性。
另外,如果晚上經常溶氧過低,魚所攝食的飼料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被排入水中,造成餌料浪費,增加了餌料系數。同時殘餌和未消化完全的糞便又會進一步敗壞水質,形成惡性循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