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四,進入臘月就是年。
臘月裡,大家都開始忙着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快要到了。
那麼,農曆十二月為什麼會稱為臘月呢?臘月又有哪些習俗呢?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
民諺雲:“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此時,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閑”之說。
春耕秋收,忙忙碌碌,隻有等到雪落,大地沉寂,人們方可停下腳步,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
尤其是到了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
因此,人們就将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
年初的憧憬期盼,仿佛還在昨日,但轉眼間竟已歲末,寒氣料峭。
臘月,正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裡有着哪些豐富的習俗呢?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至,春節也愈發近了,這一年在外的拼搏的你辛苦了,别忘了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養胃又暖心,來年可萬事“粥”全。
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便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期盼來年生活富足,财源滾滾。
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淨竈膛。
送得竈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竈王爺,為的就是讓竈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塵”與“陳”為諧音,新春掃塵便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晦氣掃出門,新的一年,孩童喜慶歡樂,事業飛黃騰達,家庭和諧美滿。
這一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天地玉皇會在這一天親自下界,探查人間善惡,并決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祀玉皇,為來年祈福,稱之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古時候普通人家平時不舍得吃豬肉,隻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殺掉自家的豬。
這一天大家齊聚一堂,桌上一碗碗噴香熱乎的炖豬肉,瘦的就酒,肥的解饞。
菜肴香味越飄越濃,春節的步伐越邁越快,時光依舊美好,流年星光閃耀。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
集市熙熙攘攘,家家戶戶都來置辦年貨,新春正在路上,團圓也在路上。
熱鬧的氛圍中,心與心的距離也更加貼近。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
蒸籠裡饅頭、包子的香氣氤氲在空氣中。
窗戶上的大紅花窗紙,大門上的喜慶福字,都是對來年的期盼,新的一年,祝願家庭和美,欣欣向榮。
除夕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是盛大春節的序幕開端。
這一天大家歡歡喜喜迎新年,圍坐桌前吃團圓飯。
鞭炮響,鼠年到,新年新氣象,祝福财氣旺,祝君事業有成,合家歡樂,步步高升。
這一天所有人都趕着回家吃團圓飯,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
鞭炮聲不絕于耳,新的一年,爆竹聲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春聯凝聚了幸福的心願,餃子包裹着快樂的味道。
一年的辛勞在今天放下了,一年的歡欣在此刻開始。
臘月到,送溫暖:願您,心有春風,花開四野。
臘月到,送美好:願您,衣襟帶花花不落,歲月如歌歌不停。
臘月到,送情誼:願您,友情歲月似朝陽,歡笑淚水常相陪。
臘月到,願您無人相伴,仍可自在潇灑;願您有人常伴,卻不忘布施送福。
願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你問粥可溫。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圖文來源: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我們注重于分享,如有侵權聯系必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