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物晃動、頭腦發木,天旋地轉、惡心嘔吐……休息不好、精神緊張等都會引起頭暈,但有一些“暈”病根在心髒、腦血管、頸椎、耳鼻喉,不及時醫治,可能導緻更嚴重的後果。
頭暈應該挂哪個科室?《生命時報》采訪專家,教你對症就醫,及時排查頭暈背後的疾病隐患。
受訪專家
陝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内三科主任醫師 李銳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馬鑫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醫師 耿同超
頭暈可能是3個系統出問題了
人體能在不同姿勢、不同運動狀态下保持平衡,主要依靠的是“平衡三聯”,即前庭系統、視覺系統及本體感覺系統,它們協同作用來幫助人體保持平衡穩定。而這三個系統又與小腦和大腦皮質有着廣泛聯系,這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有可能會導緻平衡障礙,出現患者常說的“頭暈”症狀。
當我們出現頭暈、行走不穩時,應首先考慮是不是“平衡三聯”出了問題,逐一排查,就可以使臨床大多數頭暈得到診斷。
01
前庭系統
包括周圍和中樞神經,當外周前庭系統出現病變時,比如中耳炎、突發性耳聾、梅尼埃病等。
02
視覺系統
包括了視力、視野和眼球運動調節等各方面。當患者頭暈伴随有視物模糊不清或看某個方向有重影等問題時,應着重檢查視覺方面是否有異常。
03
本體感覺系統
主要指深感覺系統,當患者出現了頭暈、腳踩棉花感時,且既往患有糖尿病、頸椎病或者服用某些可能造成周圍神經損傷的藥物等,應着重考慮是否有本體感覺異常引起的平衡障礙。
頭暈到底該挂哪個科
根據發病表現,頭暈有不同的緻病原因,如果當地沒有暈厥頭暈專病門診,患者可以根據具體症狀選擇不同科室進行篩查。
腦供血不足
症狀:頭暈發作時病人看東西不清楚,有重影,還可能出現舌根發硬、說話不流暢、手腳不靈活等情況。
如果是血管狹窄引起的腦供血不足,頭暈發作頻繁,症狀重複出現。
推薦科室:出現這類症狀時,應首先到神經内科就診。
高血壓
症狀:頭暈表現為“忽悠一下”,面紅發熱,頭重腳輕,伴有脖子發僵時,首先考慮是高血壓導緻的頭暈。此時最好測一下血壓。
推薦科室:如果血壓較高,應及時服用降壓藥物。有些患者血壓降得過低,也會出現頭暈,需要及時到心内科調整用藥。
頸椎病
頸椎病引起的頭暈,又叫頸性頭暈。頸椎退行性改變,如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會形成頸椎病。當頸部活動時,擠壓路經此處的血管或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系統,也可反射性引起頭暈。
症狀:轉動頭、頸部會引起頭暈,常伴有頸部和肩膀酸痛,轉頭時頸部“嘎嘎響”,局部按壓有痛感,手臂時常發麻。
推薦科室:中老年人及長期伏案工作的人,比如辦公室文員、記者編輯等,比較常見。這種頭暈要去骨科看病。
耳石症
耳石症的學名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如果有耳石脫落到前庭系統的球囊裡,人就會眩暈。
症狀:躺下或翻身,就感到天旋地轉,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時間一般較短,數秒至數分鐘,病程時間長短不一。
耳石症的高發年齡是40歲以後,體質較弱的女性,長期不運動、壓力大、有睡眠障礙的白領也屬于高危人群。
推薦科室:應到耳鼻喉科就診。臨床上,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過手法複位康複。
心理疾病
神經衰弱、失眠、焦慮等心理疾病,可能導緻大腦功能紊亂,引發頭暈,特别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症狀:經常感覺頭昏昏沉沉的,老是暈,心裡特别緊張,總覺得有什麼事要發生,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難受。
推薦科室:建議及時看心理科。
美尼爾氏綜合征
症狀:臨床表現為反複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耳悶脹感。
推薦科室:這也是一種内耳的疾病,應該去看耳鼻喉科。
此外,鼻子出現問題也是頭暈的原因之一,最常見的是鼻窦炎,往往伴有流膿涕、鼻塞、頭痛。急性鼻窦炎經過抗生素治療可痊愈,頭暈也會逐漸消失。
2種“頭暈”需要立刻就醫
患者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需“立刻就診”:
1. 喝醉酒一樣走路不穩、意識喪失、肢體麻木無力、言語困難、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視物成雙、視野缺損、口角歪斜等。
2. 首次發病的患者,不管是否伴有以上症狀,最好都及時就醫。
如果已診斷為常見良性前庭相關疾病,此次發病表現和既往差不多,可不必擔心,按既往醫囑服藥或觀察,安靜休息即可。
怎樣向醫生描述頭暈症狀?
很多患者咨詢頭暈的問題時,容易出現陳述不清的情況,直接影響醫生的判斷。建議先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一下自己頭暈的特點。
頭暈的具體性質:例如是頭昏沉還是頭重腳輕,也可以打比方來描述,如類似坐船搖晃感、喝醉酒感等。
頭暈的時間:如最初頭暈發生時的年齡,頭暈持續時間和頻率等。
頭暈的伴随症狀:如有無耳鳴(一側還是雙側)、惡心、有無視物模糊或雙影、麻木等。
頭暈與頭位變化有無關系:如轉頭、低頭、仰頭時是否加重。
有無誘因、合并疾病:如頭暈之前有無發熱、感染,有無中耳炎、偏頭痛,有無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腦血管病等。
提醒:一旦出現頭暈,首先要避免跌倒,立即尋找身邊相對安全的地方休息,并觀察是否有需要“立刻就診”的預警症狀,并盡快聯系親友或撥打120。▲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李迪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