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剛開始接觸讀後感,都不知道該如何選材,概括多,感想少,“頭重腳輕”,抓不住重點。要學會寫讀後感,最基本的就是掌握方法。
什麼是讀後感呢?把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感想寫下來,就是讀後感。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讀後感的五步法。第一步:引。即引出作品,闡明觀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精煉、準确,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寫這部分内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内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第二步:概。即概況内容,簡述作品。例如《猴王出世》講的是石猴發現水簾洞,成為美猴王的一件事。此文講的是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在花果山中快樂自在地生活。有一天,他和群猴發現一個瀑布,他跳進去後發現了水簾洞,并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帶着群猴在水簾洞居住,被群猴拜為猴王,從此得名美猴王的故事。
第三步:議。即評議作品,抒發感想,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内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确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第四步:聯。即聯系實際,拓展感悟。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可以聯系自己或他人生活中類似經曆,可以聯系社會現象,可以聯系名言名句,也可以聯系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可以是曆史教訓,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例如《猴王出世》石猴發現水簾洞後,不是先想着玩,而是号召大家住進去,這不僅僅體現了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彰顯了他的領導能力。就像漢高祖劉邦一樣,一個小亭長,開創了中華曆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帝國。劉邦不如張良聰明,不如韓信會帶兵,更不如項羽勇猛,他之所以能問鼎中原,靠得就是知人善用的領導力。
第五步:結。即總結全文,點名主題。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曆,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内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步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在第一步"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四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曆,就不必再寫第五步。
初學讀後感,也可以靈活運用以下幾點讀後感基本模式。
寫讀後感的一般模式如下:
開頭:簡介所讀作品主要内容,總的感受、體會
中間:具體感受、體會
(1)針對原文重點句子,談對人物或事物的看法
(2)聯系生活實際的人、事作比較,談感受
結尾: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願望,總結教訓或得到的啟示等
要寫好讀後感,除了要掌握以上五步及基本模式之外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點,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讀是“感”的基礎,囫囵吞棗地讀,連原文講什麼都不清楚,哪來“感”呢?理解膚淺,感悟不深。隻有認真讀才有感而發。
第二點,找好感點。一篇文章感點很多。如可以針對原文中心有所感悟,也可對原文其他内容有感悟,甚至是對某個句子有所感悟,都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隻要是原作品的内容,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讀後感。面對這麼多感點,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這就需要我們找準感點着手,對衆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上來又很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來寫。
第三點,叙述要簡。讀後感是由讀産生的感,在寫文章時就要寫引起“感”的那些事實,還要寫由聯想到的那些事例。但要注意的是讀後感中的“叙”不同于記叙文中的“叙”。記叙文中的“叙”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叙”卻要簡明扼要,它不要求去“感人”,隻要能引出事理。我們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就是叙述不簡要,甚至變成了複述内容。因此,寫讀後感要把握引述要點, 做到簡明扼要。
第四點,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要寫好讀後感一定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寫好讀後感還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要以“感”為主,适當引用原文,但不能引用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 着重寫感受。
寫讀後感的标題一般有三種。一是:讀《XXX》有感;二是:《XXX》讀後感;三是:将讀後感作為副标題,再自拟主标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