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于醍醐灌頂這個成語有誤解,實際上,醍醐和灌頂是兩回事。
在解釋醍醐灌頂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事實,醍醐和灌頂原本是沒有關系的兩件事情,隻是因為後來和佛教牽扯上關系,慢慢在中國的文學作品裡面産生了交彙,後來成為了中國人的成語“醍醐灌頂”。
有人說醍醐灌頂,是拿醍醐往人腦袋上面澆灌,還說會讓人感到清爽,這是缺乏常識的望文生義。即便是佛門密宗灌頂,也沒有拿醍醐往人頭頂澆灌的事情。大家換位思考一下,誰要是澆你一腦袋色拉油,你會覺得清爽?不能吧。
所謂灌頂,現在是佛家的一種灌頂儀式,種類也特别的多,有結緣的,有傳法的,要說到真正的灌頂,那是無上神聖的精神體會,和任何外界因素都無關的,因為裡面涉及的東西過于玄奧,這裡不做展開講述。
但是要告訴大家的是,灌頂原先不屬于佛教範疇,而是古代天竺國冊封太子的儀式。
具體方法是收集四大海水和境内河水,放到寶瓶裡面,舉行灌頂儀式的時候,在宮殿裡面陳列珍寶,王子踞于獅子座内,負責灌頂的吠陀經師坐在寶象之上,大象來到王子身後站立,吠陀經師舉起寶瓶順着大象的象牙傾灌寶瓶水,水順着象牙流到王子頭頂。随後吠陀經師大聲念誦古代聖賢教誨,對王子表示祝願。這叫灌頂。
後來灌頂被大乘密宗吸收進去成為佛法禮儀。
再明确一點,灌頂是用水,不是醍醐。
接下來說一說醍醐是什麼。醍醐不是中原漢文化本土制造,是一個外來戶。
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裡面沒有收錄醍醐二字。醍醐最早出現在著名中醫養生家陶弘景完成于齊永元二年(500年)的著名醫書《本草經集注》。書裡面提到了醍醐:
酪酥
微寒。主補五髒,利大腸,主治口瘡。酥出外國,亦從益州來,本是牛羊乳所為,作之自有法。佛經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亦時至江南。在這部醫書裡面提到了醍醐,而且明确指出來醍醐來源于佛經。比如《大涅槃經》:
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衆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
在這裡面,體現出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醍醐是從牛乳裡面一步一步精煉而來,生産制作醍醐極其不易。第二層意思,醍醐不但珍貴,而且是治病的良藥。如有服用的人,百病皆除。
大家都知道佛經裡面充滿了關于佛法的比喻,在這裡面,就是用醍醐來比喻佛法,可以解決人類一切的痛苦。
這就是醍醐的全部含義了嗎?不是。
還有一種醍醐,不需要牛奶層層加工,而是一種在特殊環境下得到的牛乳。
在《涅槃經卷》中記載,雪山有一種草叫肥膩,牛如果吃了這種草,産出來的牛奶就叫醍醐。乖乖,牛初乳一樣難得。《北涅槃經》裡也記載:雪山上面有一種草叫做忍辱,牛吃了這種忍辱草,擠出的奶就是醍醐。在這裡面,明顯的就有佛家的隐喻在裡面了,因為稍微接觸一點佛學的人都知道,“忍辱”本來就是禅門所謂“六波羅蜜”之一。牛“吃”了“忍辱”,産出來佛性第一的“醍醐”,這裡面的含義還需要多說麼。
這裡面對于佛法修行的比喻,已經是躍然紙上了。
那麼醍醐什麼時候跟灌頂牽連到了一塊兒了呢。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佛教在中國廣泛流行之後,文學作品創作開始大量的使用佛經裡的術語;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佛經的中國化過程中也大量使用了儒家和道家的術語,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
杜甫在詩裡面說過醍醐:
醍醐長發性 , 飲食過扶衰 。
皮日休在詩裡面說過醍醐:
雕胡飯醍醐軟 , 不是高人不合嘗 。
但是,最有名的應該是顧況的這一句詩:
豈知灌頂有醍醐 , 能使清涼頭不熱 。
後來醍醐灌頂慢慢成了一個成語,在四大名著裡面,《西遊記》和《紅樓夢》裡面都出現過這個成語。《西遊記》裡面沙和尚被黃袍怪抓住,聽說孫悟空來救援,感覺猶如醍醐灌頂。這是形容絕處逢生的欣喜。《紅樓夢》裡面,賈寶玉想給妙玉回信,可是讀書少不知道如何開口,經過岫煙指點之後,猶如醍醐灌頂,這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豁然開朗的狀态。《水浒傳》裡面宋江聞到酒味,也感覺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這是形容一個人欲望得到滿足後的幸福感。
但是,灌頂真的不能用醍醐,價錢貴不說,一點不清涼啊,一腦袋奶油,這個滋味你們想過嗎?
總結一下:醍醐是外來傳入的東西,是一種精煉的乳制品,後來被佛經隐喻為無上佛法。另外不要誤解醍醐灌頂這個成語,沒有人真的用醍醐去灌頂,灌頂的一定是清水,或者是令人開慧的無上法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