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二十六回紅玉說“千裡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勸人不要生氣,把眼光放長遠,人生總有聚散。
人們常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以宴會的散場來比喻人生的聚散無常。這句話的意義沒有争議,但句子中詞語的寫法卻有兩個版本,有人寫“筵席”也有人寫“宴席”。
其實,兩者之間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一定的區别,也有聯系。
1.讀音和詞義不同
從字面分析,“筵”字以竹字頭為部首,顧名思義和竹子有關系,指的是“古時鋪在地上供人坐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設席往往不止一層,“筵”就是最下面緊靠地面的一層,“筵”上鋪的是席。所以筵席指的即是鋪在“筵”上的座位陳設。
“宴”字古義同“安”,有安樂、安逸、閑适的意思。人們設美酒飨宴,按照一定的禮儀程序享用美食,在加上絲竹管弦的悅耳伴奏,宴會就不隻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成為了一項風雅的逸事。
2.因“人”不同
筵席包括席桌上的酒菜,酒菜的上法、吃法、陳設等。
宴席指的是用酒席招待客人,人是其中的主角,沒有人就不能稱為宴席。
可以看出,有沒有人的參與成為“筵席”與“宴席”的重要區别。曆史上就曾出現過隻讓人欣賞而不讓人品嘗的一種“筵席”,被稱為“看席”,後來因為華而不實,漸漸被淘汰了。
“宴席”上的酒菜配置、禮儀程序、樂曲歌舞等因宴席上的人而不同。
例如,宴席上的禮儀會根據出席人的身份地位有所區别。《周禮》中記載,列鼎而食,是古代貴族的奢侈禮儀,根據君臣等級不同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宴席的形式也會随着參與人的性格、喜好發生變化。
文人騷客喜歡風雅韻事,宴席風格大多文雅風流。東晉王羲之春日招好友曲水流觞,以酒為媒,文人雅士們寫詩作詞,大興文酒之風。
政客們設宴則更講究目的性,杯酒觥籌之間暢談天下格局。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大智若愚謹慎缜密,杯酒間化解劍拔弩張之勢。
與“筵席”相比,“宴席”以美食美酒為載體,使人和人之間産生情感上的連接。
現代宴席雖然已經簡化了很多禮儀,但依然保留這種“以人為本”的宴會傳統。不管是國宴、家宴還是商務宴會,都會在宴席禮儀上做足了功夫,給出席的人最合适的招待。
3.宴席更重“禮”
筵席最早起源于祭祀,後來成為人們招待客人的方式。
根據《辭海》釋義,“筵席”特指祭祀所設鬼怪的席位。古時候人們重視祭祀,筵席就是祭祀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内容。用好的食物祭祀祖先、神靈,然後飨宴自己。“筵席”便是從祭祀中起源,逐步發展而成的。
從“筵席”演化到“宴席”,“禮”和“樂”的加入是重要因素。
中國禮儀之邦,任何宴席都離不開一個“禮”字,不僅是禮貌、禮節,更是秩序與道德的綜合體現。宴席中的禮儀繁多,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講究。首先就是宴席座位安排的禮儀,之前我們為大家科普過,具體内容請看文章↓
一分鐘看懂宴席座位怎麼安排?
其次,上菜順序和擺菜位置也是宴席禮儀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菜式的左右位置都有嚴格規定,如幹菜放在左邊,湯菜放在右邊等。
在現代,上菜和擺菜的禮儀已經有所簡化,但也有一定講究,比如新上的菜要放在主人或主賓的位置、魚頭要對着主人或主賓表示尊敬等。
除此之外,進食的禮儀也有講究。一般來說,由主人和主賓先吃,然後其他人再動筷;如果席間有長輩,則先讓長輩吃;吃飯時不能隻顧自己吃飽,要顧及桌上的所有人……
宴席的禮儀還有斟酒、敬酒、酒令助興等很多方面,我們也曾為大家講解過斟酒的禮儀↓
宴席上“斟酒”的誤區,你做對了嗎?
有了禮儀之後,宴席不僅隻是一次美食飨宴,更成為一次重要的社交與享受。
除了“禮”之外,“樂”的加入,是宴會形式的一個重要補充。
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就詳細記載了一次完整的宴會過程,從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再到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樂曲歌舞貫穿始末。
(《大國芬芳》詩樂舞劇選段)
在酒、美食、禮儀、歌舞的共同作用下,宴會逐漸成為中國人社交的最優選擇。
“宴席”在“筵席”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傳承,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我們通過宴席了解中國的禮儀文化,在曆史的發展中不斷賦予新的内涵,使得中華文化通過宴席這一載體,不斷演變傳承,曆經千年經久不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