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和《靜夜思》以及《詠鵝》應該是大家小時候最朗朗上口的古詩了。
《靜夜思》是詩仙李白寫的,《詠鵝》是駱賓王寫的,《憫農》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以及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大家張口就來。
但是這詩誰寫的?一時半會大家是不是還真想不起來?
我來告訴大家,《憫農》是誰寫的,以及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李紳,唐朝詩人,官至宰相,死後追贈“太尉”,溢号“文肅”。但是在死後一年,李紳因“酷吏”被“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到底是什麼原因?
我們要分三個階段去了解李紳,第一個階段,青少年時期。
李紳六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帶大,15歲時,母親去世,他四海為家,颠沛流離,體會了底層人民的艱苦心酸,而此時的李紳正是滿腔熱血,剛烈正直意氣風發的年紀,也是這個時期,李紳寫下了《憫農》。
我們來看看李紳寫的三首《憫農》。
憫農一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有閑田,
農夫猶餓死。
憫農二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憫農三
隴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梭織女,
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李紳和元稹響應,李紳留下的《樂府新題》20首來看,李紳此時的詩有着最真誠的感慨和對苛政者的批判,也無愧于“憫農詩人”的稱号。
中年時期。
公元815年,當朝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此時的白居易堅持上書要捉拿兇手,結果因為越權被貶,去江州當司馬,而此時的李紳選擇投靠了李德裕。
分道揚镳的白居易和李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會是什麼結果,但是對李紳來說,此時的選擇一定不會有錯。
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句話千古流傳果然不假,李紳在投靠李德裕的十年間,從壽州刺史一路升至宰相!
能說李紳是錯的嗎?不能,學好文武藝,賣于帝王家,而且儒家傳世經典有言:達則兼濟天下。首先自己得富裕才能幫助别人,不是嗎?
但是晚年的李紳,或許早已忘記青少年秉公直言,滿腔熱血的自己了,也不記得自己曾經痛恨苛政了!
史書記載,李紳為官酷暴,曾經痛恨的苛政,他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還草菅人命!
對于李紳,如果隻讀他的《憫農》,不去了解他的生平以及背後的故事,那麼是幸福的,因為這是一個哀民生之艱難想要濟世救民的詩人。我寫下文章,卻揭露了一個作威作福草菅人命的李紳。
但是我們記住的,是前一個哀民生之艱難的詩人李紳,因為他的詩,确實是在為底層人民呐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