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九齡感遇詩三百首

九齡感遇詩三百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8:48:01

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九齡感遇詩三百首(薦讀洛神賦九章)1

【新書薦讀】

洛神賦九章

作者:戴燕

出版時間:2021年7月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關于本書】

作者從文學、藝術和曆史等相關側面,重建曹植寫作《洛神賦》的文學背景與傳播過程,以此突破“感甄”說和“思君”說的舊式解讀,分析曹植寫作《洛神賦》本來的寓意,并探究《洛神賦》跨越千年的文學生命力。

【精彩文摘】

随着《洛神》戲的紅遍大江南北,曹植的《洛神賦》也再次進入現代讀者的視野。

看過梅蘭芳戲的觀衆,在當年,就有像“同光派”的老詩人樊增祥,模仿曹植的《洛神賦并序》,發表了一篇《演洛神賦并序》,又有像大名鼎鼎的實業家張謇,也發表了《後洛神賦》及《附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年前,早就有北京大學的黃侃寫下《洛神賦辨》及《洛神賦跋》,批評某些“好事者”為了增加談資以“助遊談”,專門編造出曹丕、曹植與甄後戀愛的事來,并由此将《洛神賦》的寫作當成是曹植“感甄”,在他看來,這是對古人極不尊重,曹植“進不為思文帝,退亦不因甄後發”,隻不過是借此“托恨遣懷”。但是,像黃侃這種學術性的文章,即便也是刊登在現代報刊,影響卻極為有限,完全不可能與此後梅蘭芳戲的号召力相匹敵。

在被作為“言情”戲來演的《洛神》鋪天蓋地的影響之下,戲中洛神與曹植的感情,盡管已經被梅蘭芳演繹得極為含蓄,可是,由于戲畢竟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改編,很容易也就被當成是對《洛神賦》的一種現代诠釋,普通觀衆在看過《洛神》戲後,再來讀《洛神賦》,總是難以擺脫從《洛神》戲中得到的先入為主印象,仍然視《洛神賦》為“感甄”的作品。

無可奈何的學者們自然不肯随波逐流,更不願意放棄學術話語權,而任憑《洛神賦》這一文學經典,隻因為梅蘭芳《洛神》戲的風靡一時,就變成社會上的八卦談資。因此,随着《洛神》戲的聲勢一再高漲,也就不斷地有人發表學術文章,就《洛神賦》進行讨論,論述的重點往往也就在分析它的寓意,究竟是“感甄”還是“思君”?

20世紀關于《洛神賦》的這一段學術史,實在是與現代戲劇藝術的發展并行交錯的曆史。如果沒有《洛神賦》,當然不會有《洛神》戲,可是,如果沒有梅蘭芳精彩表演的《洛神》戲,吸引無數觀衆,也很難想象在現代學界,還會有那麼多人去熱心探讨三世紀曹植的這篇賦,為它發表那麼多文章,可以說層出不窮。

在學術界的各種論著中,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1933年沈達材出版的《曹植與洛神賦研究》,這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它的結論,與黃侃十幾年前的文章并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它是非常有意識地遵循了胡适倡導的“懷疑的精神”,用“疑古”的現代曆史學方法,第一個對《洛神賦》之被解讀為“感甄”的層積堆累的過程,做了耐心的梳理,指出曹植是在建安時代作家紛紛以“神女”為題材創作詩賦的風氣下,寫出《洛神賦》的,它既非“感甄”,也非“思君”,隻是以“洛神”為題所作平平常常的一個文學練習。

關于《洛神賦》的寓意,究竟是“感甄”還是“思君”,這一争論,如果再要往前追溯,從明清以來大概就不曾停止,由于事關曹丕、曹植和甄後這一段漢末三國曆史的文獻保留下來的不多,要突破既有的結論相當困難, 20世紀的這一輪新的學術界争辯,因此,不管是在結論還是在史料發掘、論述角度的開辟方面,都不見得有多少創意,大體還是沿襲着明清時代的論述,唯一不同的,就是參與讨論的這一批學人,幾乎都出生于20世紀。

這一代學人,他們耳聞目睹梅蘭芳演出《洛神》的盛況,對這部新戲的感染力和傳播力有切身體會,作為學者,他們也更清楚地意識到,必須要用學術的方式去同梅蘭芳競争,才能抵消《洛神》戲被當作《洛神賦》的現代解釋而在社會上産生的影響。

20世紀的這一代學人,是在梅蘭芳的《洛神》風行一世并且被奉為戲劇經典的時代壓力下,開始進入曹植《洛神賦》的研究的,他們不避重複接二連三地發表長短不一的論文,與其說是要貢獻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如說是在一種文化焦慮中表态,以凸顯自己的學術立場和學者身份。

(節選)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