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寶寶吐奶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寶寶吐奶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母嬰 更新时间:2024-10-05 13:52:04

寶寶吐奶的原因及改善方法(寶寶又吐奶别急着換奶粉)1

■廖木興/圖

别急着換奶粉,先試試改善喂養方式

吐奶是許多新生寶寶都會經曆的問題,特别是在母乳轉換奶粉喂養時,有些寶寶吐奶、不吃奶的情況更嚴重。有的家長擔心寶寶是否生病了,擔心吐奶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有的家長懷疑是奶粉的問題,頻繁給寶寶嘗試不同品牌的奶粉。為什麼寶寶會吐奶?和奶粉有多大關系?該如何減少寶寶吐奶?專家表示,大部分寶寶吐奶是正常現象,和寶寶生理發育未成熟有關,家長可以從科學喂養上入手減少吐奶。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通訊員 林惠芳

吐奶是正常現象 不哭不鬧無需處理

根據《中國寶寶消化吸收藍皮書》顯示,溢奶吐奶、哭鬧脹氣、排便困難是新手爸媽感到困擾的三大難題。對于排名第一的溢奶吐奶問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外科主任醫師朱小春表示,大多數情況下,吐奶是新生小寶寶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如果寶寶吐的奶不多,不是呈噴射狀,吐後無面色改變,也不啼哭,則不用擔心,這種情況一般會随着寶寶慢慢長大而得到改善,通常在寶寶六月齡之後可消失,不需要特别處理,也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

但如果出現吐奶的頻率較高,甚至嘔吐呈噴射狀,而且吐奶後寶寶的精神狀态不佳,食欲不振,體重增長不理想;嘔吐物為帶凝塊的奶汁,或帶有咖啡樣物、血絲、糞渣或膽汁樣物;寶寶吐奶時發生嗆咳,面色紫绀,甚至窒息;還伴有咳嗽、腹瀉、驚厥、發熱、抽搐等症狀,則需要引起注意,建議及時帶寶寶到醫院,以排除疾病的可能。

吐奶有生理原因 先改善喂養方式

朱醫生指出,新生寶寶的食管黏膜比較柔嫩,彈力纖維和肌層發育不良,管壁柔軟,食管的兩個生理性狹窄(收縮環)還未形成,食管下端括約肌發育不成熟,因此很多小寶寶在喂飽奶後會有一兩口乳汁返流入口腔及口角邊,或因體位改變而引起少量的吐奶。

還有一些寶寶可能由于喂養不科學,如喂得太飽,喂得太急、太快,選的奶嘴大小不合适,或者寶寶在哭鬧厲害時強行給寶寶喂奶,或者剛喂完就立刻把寶寶平放等,也會使寶寶出現不同程度的吐奶。因此,遇到寶寶吐奶時,家長可先考慮改善喂養方式,而非着急更換奶粉。

要減少寶寶吐奶,朱醫生表示,重要的是做好預防。首先,家長在喂奶時候,盡量避免選擇在寶寶過于饑餓的時候喂,如果哭鬧厲害,可以先安撫一下,待其平靜後再開始喂奶。其次,每一次喂完奶,都要把寶寶豎抱起來拍拍嗝,拍嗝的時候,讓寶寶的頭搭在媽媽的肩膀上,媽媽一隻手握成空心掌,在寶寶的背部由下往上輕輕地拍,直到拍出嗝後再把他平放躺下。同時還要注意,喂完奶後不要馬上就讓寶寶做俯趴等動作,也不要一喂飽奶就逗寶寶玩地過度,或者做産生較大幅度的體位改變的動作,最好在喂完奶半個小時後再盡情玩耍。

要提醒的是,當寶寶吐奶時,家長也不要慌張地把孩子馬上豎抱起來,這樣反而容易導緻奶液嗆入肺内,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正确的做法是,先把孩子的頭稍微墊高一點,并把臉側向一邊,再幫他把嘔吐物清理幹淨。

防吐奶粉效果有限 換奶粉也有技巧

對于不知如何處理吐奶問題的新手爸媽,市面上的防吐奶粉堪稱“救星”。母嬰店工作人員表示,普通配方奶粉被嬰幼兒快速消化分解,而防吐奶奶粉針對嬰兒喝奶後嘔吐現象設計了獨特配方,該配方可通過保持在寶寶消化時口腔和腸胃中的産品稠度,從而減少奶粉返流發作的嚴重程度和頻率。不過,防止嘔吐配方的奶粉對于吐奶問題可能效果有限。

而且,吐奶并非嘔吐,朱醫生表示,寶寶吐奶主要是胃内容物輕微反流到口腔中,常伴有打嗝,是嬰幼兒階段的正常現象。而嘔吐為寶寶胃内容物強有力地從口腔中吐出,大部分與胃食管反流、感染、腸道疾病等有關,與吐奶相比,寶寶可能會對自己的嘔吐反應更激烈,表現出哭鬧。

如果寶寶的吐奶問題在調整喂養方式後沒有改善,家長仍可嘗試為其找到合适的配方奶粉,從而減輕吐奶。

一方面,不同奶粉品牌的配方有細微差别,家長可更換品牌;在盡可能試過牛奶或大豆為基礎的不同品牌配方奶粉後,可再嘗試将牛奶、大豆配方奶粉互換,即配方牛奶換豆奶、豆奶換牛奶。據美國西爾斯育兒百科建議,更換奶粉品牌的觀察期為一周,如果寶寶情況反而更加嚴重,則可考慮換同種類産品中,乳蛋白輕微分解成更小、更易吸收的蛋白質的産品。

另一方面,随着消化系統的發展,寶寶吐奶的問題也會有所改善。比如小部分的乳糖不耐受寶寶吐奶,家長可以嘗試以牛奶為基礎并無乳糖配方的産品或者大豆配方産品。但乳糖是寶寶大腦最容易吸收利用的能量物質,大豆蛋白相對而言不如乳蛋白對寶寶更理想,建議在寶寶使用大豆配方奶粉數月後,家長再嘗試換回以牛奶為基礎的配方奶粉。随着消化系統的發育,寶寶對牛奶的消化能力可能增強,吐奶等反應會減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