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農村,隻要有人說出“不怕墳頭野雞叫,就怕屋後蛤蟆跳”這條俗語,人們都懂得其中的含義。現在如果有人說出這條的俗語,在年輕人之中,能夠完全理解的人就比較少了。
1、墳頭野雞叫和屋後蛤蟆跳是農村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農村過去的原野,野雞好像特别多,見到野雞很正常。野雞善于奔跑,可以飛翔,但飛得比較低,飛得也不是很遠。野雞喜歡在低山丘陵的草叢、灌木叢、農田、地邊、覓食。有時還會大搖大搖地走到山野路上,當有人走近時,突然噗哧一聲飛起來,一邊飛翔,一邊發出清脆的呱呱叫聲,吓人一跳。等人回過神來時,野雞已經落在不遠處的草叢裡,等人追到那裡時,早就不見了蹤影。有時候,沒有碰到人,它們也會突然飛起來,在不遠處落下。
有過農村生活經曆,特别是有過山區或丘陵地區生活經曆的人都知道,野雞的覓食和叫喚,是不分地方的,在墳地裡,它們照樣叫喚。野雞的叫聲除了飛起來時的叫聲外,在沒有人打擾的情況下,通常分為公和母兩種聲音,公雞的叫聲宏亮稍帶沙啞聲,每叫一次就是重複兩聲,而母雞的叫聲清脆、婉轉,就像在歌唱一樣。
蛤蟆,有的地方專指蟾蜍,也就是癞蛤蟆;有的地方則是蛙類的總稱,比如把青蛙稱為青蟾蜍,把蟾蜍稱為癞蛤蟆,把土蛙稱為土蛤蟆,把石蛙稱為石蛤蟆,如此等等。也有些地方對蛙類有地方方言名稱,比如湖南一些農村,稱蛙類為“麻拐(怪)”,有一句地方俗語“滿塘麻拐(怪)叫”,意思是說,對某件事有不同看法,各自發表不同的的意見,或者因為對某件事議論紛紛。
蛤蟆是兩栖動物,不隻生活在水塘裡和水田裡,也常到草叢、旱地裡去覓食,房屋周圍的蚊蟲多,蛤蟆喜歡到房屋周圍活動,自然也就包括了房屋的後面。有時蛤蟆還通過大門、水溝、牆壁縫隙進到院子裡。農村有一句俗語說:“不怕蛤蟆進家門,就怕三樹立門頭”,從這句話就可以知道,農村人并不忌諱蛤蟆進屋。既然不忌諱,那麼從房屋的前後左右都可以進。
再說,水稻種植地區,有的村莊或人家,房前屋後都是水田,有水田就會有蛤蟆,屋後有蛤蟆跳,也是正常現象,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也就因為如此,農村俗語“不怕墳頭野雞叫,就怕屋後蛤蟆跳”,讓有過農村生活經曆的人看起來,似乎非常荒謬, 沒有一點道理可言。然而,這種荒謬的說法之所以能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其話外之音。
2、“不怕墳頭野雞叫,就怕屋後蛤蟆跳”是一種比喻的說法
從農村現實情況來看,野雞是在墳頭叫,還是不叫,任何一個家庭都管不着。就是有人閑得沒事可幹,派人到墳頭上守着,但農村人家的祖墳一般比較多,有的人家的祖墳不止一處,有多處,能夠守得住嗎?因此,也就不存在怕還是不怕野雞叫的問題。同樣的道理,蛤蟆不管在房屋後面跳多高,跳多遠,怎麼個跳法,誰也管不着,也無法去管,就像天要下雨一樣,人是沒辦法去管的。因此,不管蛤蟆跳不跳,這也不存在怕不怕的問題。
從民俗方面的角度來說,過去,農村人有笃信風水的習俗。民間風水所講的,無非就是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宜忌問題。古代風水講究的,大多是要人們順應大自然,建房和葬墳都與大自然合拍,不能逆自然而行,違背自然規律。野雞在原野上叫喚,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現象,想要野雞不在墳頭叫,或者讓野雞到墳頭去叫,這明顯是逆自然而行的事,也是做不到的事。同樣,想要蛤蟆不在房屋後面的原野裡跳躍,也是逆自然而行的事,任何人都做不到。
農村一些俗語之中,并不是含有“墳頭”和“房屋”這兩個詞,就一定與風水扯上關系,這句俗語實際上與古代風水學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風水學上也沒有俗語中的這種說法。古代堪輿家都是一些非常有學問和有智慧的人,明知逆天的事情,人們無法做到的事情,他們當然不會定出這樣的規則來,這關系到這門學說的權威性問題,他們也不用信口雌黃。
在農村過去的社會現實之中,“不怕墳頭野雞叫,就怕屋後蛤蟆跳”,這條俗語使用的是我國俗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屬于比喻中的借喻,來說明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借野雞和蛤蟆代替人,也就是說,野雞指人,蛤蟆也是指人,是人在墳頭“叫”,而不是野雞在墳頭跳,是人在屋後“跳”,而不是蛤蟆在屋後跳。
3、“不怕墳頭野雞叫,就怕屋後蛤蟆跳”的意思這條俗語是以封建社會時期為背景,前後兩句是相互關聯的。俗語所講的是舊時農村一種家庭,如果兒子亡故,兒媳守寡,墳頭與兒媳哪一個更值得防範呢?
舊時的婚姻都是包辦婚姻,男女雙方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力,一切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法,先結婚後戀愛。這樣就會出現兩種情況,有的夫妻結婚後感情很好,過得很幸福,但是,有的夫妻結婚後感情不好,夫妻之間貌合神離,一輩子湊合着過。
舊時的婚姻不像現在社會,夫妻能過就過,不能過就分開,結婚自由,離婚也自由。舊時的婚姻,夫妻感情不好,大多數的情況下是不存在離婚之說的。女人無權提出離婚,男人雖然有“休妻”的權力。但是,如果女人在男人家裡中規中矩,沒有觸犯“七出”之條,男人也沒有權力提出“休妻”。即使女人觸犯了“七出”之條(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盜竊),但也受到“三不去”(一是有所娶無所歸,二是與更三年喪,三是前貧賤後富貴)條款的制約,不能休妻。
舊時離婚,除了“休妻”外,還有一種“和離”,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協議離婚,但又不同于現在的協議離婚。現在的協議離婚是夫妻雙方達成協議,舊時的“和離”則是由雙方家庭,甚至是家族達成協議。“和離”既保全了女方的名聲,也保全了男方的顔面,女方還可以将陪嫁索要回來。這種離婚雖然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但是在舊時農村社會,這種情況極為少見。
因此,在舊時,很多婚姻都是要死不活的婚姻,有錢人家的男人,可通過三妻四妾來解決,普通農村人家,家境跟不上,沒有條件多娶妻妾,大多就是一夫一妻制。在舊時農村,正常情況下,離婚是非常難的。
這就會讓一些男人在外邊找相好的,相處日久,男女之間當然也就有了感情。從當時社會道德倫理上來看,這種做法被人們認為是醜事。舊時,農村把男人的外遇委婉地稱為“野雞”或者“野花”。
農村有一句老話說:“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滿天飛”,這裡的“家雞”指的是妻子,“野雞”指的是男人外面相好的。意思是說,家裡的妻子,男人對待她們再不好,也會圍着家裡轉,不會離開,而外邊相好的,隻要男人對她們不好,她們就會離開男人,到其他的地方去了。這是告誡人們,妻子是最可靠的人,而外面相好的是最不可靠的人。
當然,在過去沒有愛情的婚姻背景下,也有一些男人和相好的感情很真。當男人突然亡故時,又不能上他家裡去吊唁,也不能去送上一程,隻有把男人下葬後,獨自一人到墳頭痛哭一場,或者多次上墳去哭。這種女人在墳頭的哭聲,就是俗語中所說的“墳頭野雞叫”。
這種女人的哭聲,既不會影響到亡故男人的現有家庭,也不會影響到男人的聲譽,已經亡故的人,哪還去管身後事。再說,農村通常習俗,人死萬事休,像這種本來為民間所感興趣的八卦,人們反倒沒有多大興趣了。舊時農村,民間認為,妄議已故之人的是非,是一種很不道德的行為,因此,也就沒有多少人去談論和傳播了。
丈夫亡故後,在家守寡的女人就不同了。舊時,在封建宗法強制下,形成了一種封建道德觀,女人的丈夫死後不再結婚,甚至未婚夫死後終身不嫁,封建社會時期叫“守節”。
舊時,已經獨立成家的夫妻,丈夫亡故後,其家門被稱為“寡婦門”,有“寡婦門前是非多”之說。而那些已經結婚,但并未分家的小夫妻,如果丈夫亡故了,這樣人家的門不能稱為“寡婦門”。比如《紅樓夢》中的寶玉之嫂李纨就是這種情況。但是,在農村,普通人家哪能與賈府相比,深宅大院,有仆人把門,不是所有人都可自由出入的。
在農村,普通人家也就是農家小院,在外打一聲呦嗬,吹一聲口哨,整個院子都能聽到。這種沒有分家的寡婦,與另立門戶的寡婦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另立門戶的寡婦,男人就是一家之主,男人亡故後,寡婦就是一家之主,自己的地盤自己可以做主。而沒有分家的寡婦,上有公婆看着,平輩的有兄弟看着,不是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不了主,誰還敢從前門(比喻明目張膽)來打這種寡婦的主意呢?隻能從屋後(比喻暗中)打主意。
民間有一句俗語:“癞蛤蟆想吃天鵝肉”,民間通常用來比喻一些男人,不顧自身條件,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女人。俗語“就怕屋後蛤蟆跳”中的“蛤蟆”,指的就是這種被喻為“癞蛤蟆”的男人。
事實上,人們嘴上說癞蛤蟆想吃天鵝肉,貶低這些男人,現實之中,他們還是對這些所謂的“癞蛤蟆”怕得要命。怕就怕這些人整天死皮賴臉地在房屋周圍轉悠,一旦獨守空房的寡婦耐不住寂寞,看上了某個男人,并與這個人暗通來往,或者與這個人私奔,那可是很丢臉的事。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裡,村頭巷尾的議論,讓一家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擡不起頭來。這也就是舊時人們就“怕屋後蛤蟆跳”的原因。屋後蛤蟆跳指的是人在竄上竄下,并不是指真的蛤蟆。
與其他俗語一樣,“不怕墳頭野雞叫,就怕屋後蛤蟆跳”這條俗語,在民間也有其引申的意思:那就是告誡人們,墳頭上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要重點防範别人使壞,讓家裡的後院出問題,那才是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事。
這條俗語的産生,有其曆史背景,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現在社會思想觀念與那時大不相同了,農村人的思想也開放了,這句俗語的本來意思已經過時了。不過,這條俗語的引申意思,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值得現在的人們借鑒。
不僅舊時的人怕自家後院出問題,現在的人同樣也怕自家後院出問題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