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奧創造的曆史紀錄

冬奧創造的曆史紀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1:47:30

2月11日,“雪遊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闫文港奪得銅牌,這是中國選手首次登上該項目的冬奧領獎台。

2月12日,“冰絲帶”國家速滑館内,中國選手高亭宇摘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賽金牌并打破奧運會紀錄,續寫了這個場館内不斷刷新奧運紀錄的奇迹。

據媒體報道,截至2月13日,僅在“冰絲帶”内已舉行的8項賽事中,就有7項賽事的奪冠成績打破奧運會紀錄。成績背後,離不開北京冬奧場館“最快的冰”及其背後的制冷“國家隊”。

“雪遊龍”其實是冰骨架

在2月11日闫文港奪得男子鋼架雪車銅牌的現場,中糧工科冰雪團隊總監、雪車雪橇道項目制冰保障團隊負責人王鵬成為第一時間見證曆史的人。

雪車雪橇比賽被譽為冬奧會“冰上F1”,滑行最高時速超過130公裡。位于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全長近2公裡,最大坡度18度,整個賽道高差達121米。主賽道包含16個彎道及54條形狀各異的賽道段,是亞洲唯一一條具備360度回旋彎的賽道。

這條賽道的昵稱為“雪遊龍”,但在實際比賽中,鋼架雪車滑過的卻是結實的冰面,整個主賽道冰面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如何讓盤踞在室外的這條“雪遊龍”保持冰面穩定,是比賽期間王鵬和18位同事每天的工作重點。

“‘雪遊龍’雖然在室外,但環境溫度并不是那麼低,需要人工制冰。這2公裡賽道,每一個彎道、每一個區域都有着細微不同的溫控要求。”據王鵬介紹,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冬奧會唯一在室外進行的冰上比賽場館,每條賽道段通過設置遠程傳感設備,可實時監測賽道混凝土溫度并調整制冷負荷,滿足雪車雪橇項目在環境溫度更高時正常運行。

“我們在2021年夏季室外溫度超過25℃時,就進行過全賽道結霜及滿負荷運行試驗,以确保這套制冷制冰系統穩定運行。”王鵬說,他們最擔心比賽期間設備突發故障,為此團隊對制冷設備進行了長達1年的系統運行監測,在冬奧會前經過多次測試賽考驗,并在2021年11月對整個制冰系統進行了詳細故障排查和設備維保。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位于延慶山區,夜間最低溫度可達到-15℃。為保障運動員白天的訓練,王鵬和同事們每天清晨5時就開始對賽道多次巡檢,每次巡檢來回要走4公裡,賽道最低點到最高點高度差有120多米,“下來時渾身已被汗水濕透,睫毛上也會結霜。”

冬奧創造的曆史紀錄(冬奧幕後制冷)1

王鵬和同事冬奧保障期間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進行冰面檢查。

2022年2月9日,國際奧委會執委、國際雪車聯合會主席伊沃·費裡亞尼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頒發雪車和鋼架雪車的賽道認證證書。他稱贊“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世界上最好的場館,在雪車和鋼架雪車場館的曆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最快的冰”冰面溫差控制在0.5℃内

奇迹不僅發生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2月12日,中國選手高亭宇在“冰絲帶”國家速滑館摘得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賽冠軍,打破奧運紀錄。而在這場比賽之前,這裡已決出金牌的6個小項比賽中,冠軍成績全部刷新奧運紀錄,“冰絲帶”競賽場地也因此被譽為“最快的冰”。

“個别比賽刷新紀錄可能是偶然,但7項比賽全部刷新奧運紀錄,這與冰面質量應該有很大關系。” 中糧工科冬奧項目總負責人、冰雪團隊創始人王斌說。

與“雪遊龍”一樣,本屆冬奧會“冰絲帶”場館内的制冰設計和技術保障也主要由中糧工科冰雪團隊承擔。據王斌介紹,冰雪團隊隸屬于中糧工科北京事業部,其前身為商業部設計院,從1954年起便從事食品冷鍊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工業制冷技術在國内處于一流水平,被業内譽為制冷“國家隊”。

2015年年初,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同年年底,王斌帶領團隊承擔了一個室内冰雪場館的設計工作。正是通過這個項目,王斌了解到冰雪場館制冷領域缺乏國内專業團隊。“我當時覺得冰雪産業前景不錯,且我們有人員和技術儲備,于是就籌備成立了冰雪團隊。”

從2017年年初開始,中糧工科冰雪團隊就參與到國家速滑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等五大冬奧核心場館制冰造雪系統的設計和建造中。王斌坦言,壓力一直存在,不到賽事全部結束絲毫不敢松懈。

王斌的壓力不僅來自這些項目的重要程度,更多的是這些項目大多數是國内或全球第一個,沒有多少經驗可以參考借鑒。如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國内第一條賽道,國家速滑館是全球首個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冰的冬奧場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國内唯一一個符合冬奧會标準的賽道。如何讓冰雪團隊從開始學習新技術到完成項目的設計,從單純的設計思路到按照時間節點高質量地完成項目施工,并在比賽期間保障系統順利工作,是他作為中糧工科冬奧項目總負責人從一開始接觸這些項目到現在為止還都需要不斷思考的。

“冰面的質量受多重因素影響,最核心因素是制冰溫度的高低和溫度的均勻性。相比傳統氟利昂制冷 乙二醇載冷的制冰技術,‘冰絲帶’裡創新性地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有着非常優異的熱物理性質,其高效換熱特性以及由相變換熱而帶來的均勻的制冰盤管蒸發溫度是非常有利于打造優質冰面的。”王斌稱。經過各方團隊的共同努力,最終, “冰絲帶”的冰面溫差控制在0.5℃以内,低于北京冬奧組委要求的1.5℃,讓場館具備了成為“最快的冰”的硬件條件。

冬奧創造的曆史紀錄(冬奧幕後制冷)2

“冰絲帶”制冰現場。

制冰技術論證了18個月

據了解,制冰系統原理類似于家庭“地熱采暖”,冰面下安置若幹制冷管道,通過制冷劑在其中流動換熱使冰面降溫。由于前幾屆冬奧會場館普遍采用氟利昂制冷 乙二醇載冷的制冰系統,因此在最初讨論國家速滑館制冰方案時,這項技術的呼聲也最高。

“這個方案無論從技術成熟性還是實施難度方面,都沒有問題。但瑕疵是采用氟利昂制冷劑,其全球變暖潛值較大,環保性欠佳,且載冷劑制冷二次換熱所帶來的能耗也較大,因此這個方案雖好,但還不是最完美的。”王斌說。

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是北京冬奧場館建設的一個主旨,傳統氟利昂制冷技術顯然并不完全符合“綠色冬奧”理念。2017年年底,王斌團隊開始接觸“冰絲帶”場館項目前期技術讨論工作,光是論證“冰絲帶”采用什麼樣的制冷工質及制冷技術,就用了18個月,最終确定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

“從這一漫長的過程可以看出奧運場館建設的嚴謹性和高标準,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保障冬奧場館建設萬無一失。”王斌說,“選擇制冷工質的這18個月,所有人在方案論證和決策過程中的認真和負責的态度是最讓我難忘的。有時選擇一個正确的方向比選擇後走完這段路還要重要,過程可能也更艱辛”。

王斌稱,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冰技術路線剛一确定,立刻在業内引起反響,并在2019年作為“綠色冬奧”的代表性技術,在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綠色冬奧理念。“并且,在國家速滑館選擇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後,很多冬奧會的其他場館也都參照國家速滑館的經驗,采用類似技術進行制冰系統設計。”王斌補充道。

提到具體技術,王斌解釋稱, 二氧化碳制冷系統在制冰過程中會帶走冰層下的熱量,實現冰場迅速降溫,這部分餘熱在常規系統中由于品位較低一般會直接排到室外環境中,“如果我們加以利用,會大大提高整個制冷系統能效。”

為此,國家速滑館制冷系統設計團隊應用冷熱聯供一體化技術,将二氧化碳制冷所産生的高品位熱能儲存于水箱裡,用于冰面維護澆冰、場館生活熱水等,降低了場館運營能耗。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也采用類似的氨熱泵冷熱聯供技術,将餘熱進行能級提升并應用于場館冬季采暖,實現制冷系統的低碳運行,踐行綠色冬奧理念。

冬奧創造的曆史紀錄(冬奧幕後制冷)3

王斌(右二)和同事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制冷機房内巡檢。

“綠色低碳制冷技術在北京冬奧會的成功應用,更加堅定了我們對于自然工質制冷,冷熱聯供技術路線和方向的堅持。”王斌說。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圖片 中糧工科冰雪團隊供圖

編輯 祝鳳岚 校對 盧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