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岡石中部窟群中,十三窟為雲岡石窟諸窟中第二個單體造像為交腳彌勒菩薩像的洞窟。窟形既非早期的穹廬頂,也非中期的方頂平面形,而是呈方形圓角并微微隆起。窟前并無前室或前殿,仍然保持着單窟形制。
這些僅僅隻是十三窟與其他諸窟不一樣的地方,豈不知在這所窟内依舊留存着諸多謎團。
主像高達13.5米,頭戴寶冠,頸佩項圈,胸前璎珞。坐于方座之上,交腳垂地,左手撫左膝,右手上舉。最為奇特的是在右手肘與右膝之間雕出了一軀身高一米八左右的托臂力士,造型優美奇特極為引人注目,曾有專家從力學角度對此有過高度評價。這軀力士像在雲岡石窟所有窟中獨一無二,其胸部露出石刻蛇形飾物,所帶臂钏與其相互應。因面部敷泥仍在,掩飾着本來面目,難以看到其雕刻水準及人物美醜。
所不能解決的,在諸窟皆以皇權象征佛法,皇帝即為佛。這軀獨一無二的力士又代表誰?
在《魏書.釋老傳》中所記載:“是年(興安元年),诏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顔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身上下黑子。論者以為純誠所感。”所帶來的疑問是,在1986年的時候,十三窟主像右足敷泥剝落,居然露出了兩塊布置有規範的棕黑色雜石。與《魏書.釋老傳》中的記載相聯系,十三窟的建造年代似乎就成了雲岡開山之作,其建造時間便早于昙曜五窟的和平元年,提前到興安元年(452),直接将以前對于雲岡石窟的工程分期徹底推翻。所認定的交腳彌勒菩薩似乎也就不成立了,“如帝身”就應該是釋迦像,交腳像便不再是彌勒的專有像了。
多處疑問組成了個巨大謎團,黑石真是“如帝身”的天然形成,宛若“帝身之痣”嗎?還是專門鑲嵌?又是誰監造此窟,作如此形象?到底是不是興安元年的雲岡開山第一窟?如果是為何是交腳形象?如果不是,屬于中期工程的話是當時執掌政權的馮太後時期呢還是親政後的獻文帝時期?
在窟内主像對面的明窗與拱門之間雕刻出“三鋪覆蓋的七佛立像”,七佛一字排開,身着雙領下垂式袈裟,内衣胸口束帶,基本為同一模式。在三間屋頂式的龛蓋下,中間三身,兩邊各兩身,為何要這般雕鑿,其雕鑿的背後寓意是什麼?
尤其是在窟内佛龛式樣以及兩兩對稱的菩薩,表明營建是在統一規劃下完成的。但造像風格卻與七佛立像差異很大,這又是為什麼?難道十三窟也曆經了停工的劫難?可從整體布局上卻又如此和諧統一......
如果再去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一定得要好好看一看第十三窟,帶着諸多的疑問組成的謎團,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領悟。
敬請關注,後續繼續試讀雲岡,探讨有關十三窟内的諸多謎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