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讀後感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讀後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4 12:22:17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讀後感(少年維特的煩惱)1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讀後感(少年維特的煩惱)2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讀後感(少年維特的煩惱)3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讀後感(少年維特的煩惱)4

《少年維特的煩惱》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推薦理由

《少年維特的煩惱》(英語: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是一部讓歌德在德國幾乎一夜成名的小說。本書于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并在那裡成了暢銷書。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由此而來的成功給歌德的一生帶來了名譽和财富。《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初版屬于狂飙突進運動的風格,而修訂版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小說中的主人公--他的行為僅僅取決于他的感覺--是感傷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作者簡介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讀後感(少年維特的煩惱)5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鄙俗氣戰勝了他"(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隻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甯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随着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随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于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文藝作品。歌德的綽号為浪遊者在法蘭克。

點評鑒賞

《維特》雖然描述的是一個少年的愛情故事,但是其本質體現的是對封建勢力的反抗,這是對歌德所生活的時代的生活本質最真實的反映,同時還體現了狂熱突進的時代精神,是德國絕大多數進步青年的心戀體現。18世紀,德國的啟蒙運動在文藝複興成果的影響下,提出了博愛、平等和自由,這對歐洲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産生了巨大的沖擊。在這段時期,封建貴族專橫暴虐、腐朽沒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壓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狂放突進運動"的發生就是對這一點的充分證明。

在維持身上體現了歌德的世界觀、宗教觀、審美觀,以及他對德國新興資産階級的期望。維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維特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定向了悲劇的結局。他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同時還是階級的悲劇和社會的悲劇。《維特》所描述的絕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悲劇愛情故事,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紀德國的封建統治階級對德國普通階級人民的壓迫和摧殘,人們的精神和思想都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态,苦悶的内心渴望獲得解放,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軟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極、頹廢情緒的生活狀态。而維特就是這個時期德國的覺醒青年,他對人生和社會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認識,對現實的不滿和憎惡讓他充滿了攻擊性,但是鬥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覺力不從心,這種矛盾深深的折磨看他,讓他的情緒從激憤、焦慮逐漸轉變為憂郁和苦惱,直至最後感到絕望,通過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與這個醜惡腐朽的社會做了徹底的決裂。他的死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他對自己和社會的關系沒有認識清楚。《維持》以一種特殊的藝術方式對社會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示,并對造成這種社會弊病的根源進行了揭露和抨擊,是整個時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縮影體現。

維特之死,是主人公實現自我、升華自我的一個最終途徑。維特說"但願我能夠享受到為你去死,為你犧牲的幸福。"維特之死,是對于自我的堅持,對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摯愛的終極追求。在理性與節制的時代,維特的愛情與理性背道而馳;維特之死,是對理性的一句抗議,也是主人公實現自我的唯一途徑。

作品中的"外界"有兩重,一是廣闊的自然,一是自我難以融入的理性社會。關于自我與外界的關系,歌德認為内心應當回歸自然,兩者相融合,不是将自我眠滅與違背自然的理性中。在作品的開篇,維特沉浸在村莊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人情風物中,怡然自得。然而作為現實中的,文明社會中的人,完全擺脫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懷抱卻不現實,維特面對世俗與理智的沖撞,無論在政治事業還是感情生活中都難以融入适應。

作品中另外兩個重要人物,阿爾貝特和綠蒂,是理性人的象征,也是不同程度失去自我意識的象征。作者對阿爾貝特内心情感的抒發卻鮮有着墨。我們看到了他對綠蒂的占有對維特的謙和有禮,卻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塑造阿爾貝特這個人物某種程度上講是對時代主流以及失去自我的不完全人性的控訴。而綠蒂,象征了一種精神處于中間狀的人格,在理性的社會中,她無力反抗其實也無心反抗,然而她并沒有完全失去天真,美麗,熱情,這是她之所以吸引維特的重要原因。這裡,歌德對于綠蒂的潛意識有一定描寫"她思來想去,覺得哪個女朋友也配不上他,或許她的心裡隻是想把他留給自己。"綠蒂的内心處在一種矛盾的狀态,但是理性在她的頭腦中是占踞上風的。綠蒂的兩種特質吸引也傷害着維特。維特普經抱有過幻想,但是他最深愛的兩個人卻站在了理性的一方與他隔岸遠對,幻想破滅,讓他再也無法在生活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