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作家赫德姆:我研究了10年“中庸之道”都沒明白是什麼意思
我國文化深遠而精深,對于很多外國人而言,不僅中國文化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就連最基本的漢字,都學起來費勁,所以,我們以中華文化為驕傲,這種驕傲是骨子裡的,是幾千年先輩一代代沉澱下來的。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中庸之道是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标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隻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标,沒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為好,也就是現代的接地氣。
再就是,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标過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與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比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将情緒控制在一個度裡還是可以修煉的。
别說赫德姆研究十年研究不透,就是我們國人真正懂得其意,用之其身的也并不是很多,隻是理解了點皮毛而已。
我們下面看看赫德姆是如何學習中國文化的!
赫德姆并不是一個很有名氣的作家,對于一個隻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小國,能稱得上作家也就相當于國内的文學愛好者。
他與荷蘭的華僑華人接觸的比較多,因為熱愛中國文化,在荷蘭有不少中國餐館,久而久之的光顧,慢慢就熟悉了。
接觸到中國文化,讓他有了十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學習漢語,并且對中國的英文翻譯版名著開始閱讀,多少知道了一點中國文化的精髓,然而,他對于中國文化的執着,就像小女孩永遠喜歡布娃娃是一樣的道理,漢語講不好,但是就是喜歡講,中國文化皮毛都沒研究出,但就是熱愛中國文化。
在他看來,中國人非常聰明,在荷蘭的中餐館,都是非常具有智慧的人在工作,他想和中國人成為朋友,他想了解更多中國文化。
在他的意識裡,隻要和中國人接觸的時間久了,也就被中國文化熏陶得差不多了。為此,他改掉刀叉吃飯的習慣,轉而用筷子,一年多的時間,你還别說,赫德姆在這方面确實非常有天賦,筷子用的可以夾小米粒。
在他的理解中,“中庸之道”就是智慧的體現,但是以哪方面的智慧體現他說不清楚。總之,他的意思很明确,這十年時間,中庸之道的意思就是謙卑,好學,禮貌,友好。
其實能夠理解到這一層,也努力在這方面做,我覺得不錯了。畢竟,一個從來沒有到過中國,親臨感受中國文化是不可能對中國了解的。
在荷蘭的中國人,多少會改變自身的一些習慣和習俗,畢竟要适應一個陌生的國度,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随着時代進步,祖國強大,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我們還需要做更多努力,獲取更大的尊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