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哲學,一般人都認為是唯心主義哲學。“心外無物”,更被認為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到底是什麼意思?
要解釋“心外無物”,得先從王陽明對物的定義說起。在陽明哲學中,物是有特定含義的。王陽明講,“意之所在便是物”。“物”,就是“意之所在”。“意”又是什麼?心的活動是意,也就是意識、意向、意念。意識的對象,就是物。這樣講來,物就是事。所以,無“心外之物”,就是無“心外之事。”
由此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并非想在意識的外部構建一個物質世界,而是通過心體的活動,賦予外部存在以某種意義,從而構建主體(個人)的意義世界。
也因此,王陽明講,“心外無物”,并不是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隻是說,物在我的心外,沒有成為我的意識的對象,對我沒有意義。王陽明構建和研究的世界,是意義的世界。所以也有人講,陽明哲學,就是道德哲學。
《傳習錄》卷三記錄了一段對話,對我們理解“心外無物”,也許有所幫助。“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用通俗語言來解釋,就是,你不來看此花,此花對你毫無意義,你來看此花,則此花便進入了你的腦中,進入了你的意義世界,你就會關心它的顔色、香味、大小等,它對你的精神世界,便有了意義,産生了影響。
所以,開在深山中的花,對我們并無意義。但當我們的意識,注意到這花了,看花這件事,就成為了王陽明所講的“物”,就對我們很有意義。
山谷蠟梅
再說“唯心主義”,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它是産生于十八世紀的哲學概念。現在對它進行解釋,必須要考慮當今物理學、哲學的發展。
什麼是物質世界?按傳統的解釋,就是與人的主觀意識無關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正象《傳習錄》中所說,開在深山中的花樹,自開自落,與人的意識無關。
然而,如果要進一步追問,人們憑什麼标準,來判斷什麼是物質,什麼是精神,又會遇到問題。其實,我們在定義物質世界的時候,已經使用了主觀意識的概念。也就是說,人的主觀意識是人們判斷客觀世界的參照(當然,不是決定或産生客觀世界。)客觀世界的判斷,依賴儀器也好,依賴工具也罷,最後還是要依賴人的主觀意識。按辯證法的說法,事物雙方,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沒有主觀意識,也就無所謂客觀世界。比如,暗物質,是人們通過主觀意識定義的東西,是否存在?人們憑什麼知道暗物質?更不用講量子糾纏,心靈感應之類的東西。這些,是人的意識,還是别的什麼?現在的世界,真的很難分清楚物質和意識?隻是,這種意識,不是某一個人的意識,是人類的共同意識。離開了人的意識,人們是無法分辯一個東西是物質還是精神的。
東林淨土苑
盡管這與本文命題關系不大,但對我們從某種意義上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也許有所幫助。
在《大學問》中,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個人的感悟,這種關心意義世界的人,比那種“唯物”的人,對社會、人生,會傾注更多的感情、關注,更富有同情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