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易經現在時代的卦象

易經現在時代的卦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1 13:16:21

易經現在時代的卦象(易經隻是用來占蔔算卦的迷信嗎)1

作者:@布衣公子

A)易經的評價

《易經》是一部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古書,與《山海經》、《黃帝内經》并稱上古三大奇書。

提起《易經》,很多人以為它是算命風水之書。實際上,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深邃的智慧經典,是中國古典哲學的鼻祖。它是“智慧中之智慧,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易經》被譽為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後來的各家思想,都源于《易經》。

央視紀錄片《天書秘境》中對《易經》的權威描述是:論及到中國古代經典哲學著作時,有一本書不得不提,它被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這本書就是《周易》,它是古代漢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 、抑或是《黃帝内經》, 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的聯系。

南懷瑾先生在《易經雜說》中的描述: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諸子百家的思想,沒有不是從《易經》裡出來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一套觀念,也都是從《易經》裡面出來的。所以老子也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都是來自《易經》的思想。

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總結道:“《易經》是五經之首。由于它是東亞人整個思想文化的最底層鋪墊,因此它對後世發生的其他思想和學說,全都産生奠基性影響和貫通性影響。”

首都師範大學魯洪生教授說:“《周易》給我們提供了為人的智慧,修身的智慧,經營企業、治理國家的智慧。”

然而《易經》又是極難讀懂的,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難讀懂的一本書。翻開此書,讀者看到的是令人眼花缭亂的卦象符号和晦澀艱深的卦辭、爻辭。

從古至今研究《易經》者絡繹不絕,但真正能夠參得透、講得清這本書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其中的集大成者,除孔子外,那就屬宋代理學派的代表朱熹了。

所以,朱熹說:“《易》難看,不比他書”,同時又說“是聖人事,非學者可及也”。再加上今天人們與傳統文化脫節已久,想讀懂《易經》更是難上加難。我有時候就特别困惑,是古人的确擁有如此高深莫測的智慧?還是後人故弄玄虛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亂解釋一通呢?

傅佩榮教授說,他在學習中國古代經典的時候,把《易經》放在最後,因為它最難,也需要有某種生活的體驗之後才有可能去了解。因為孔子本身,也是五十歲才研究《易經》的,雖然它的内容扼要,但是它裡面的道理很深刻,需要有生活經驗的對照才能夠覺悟。

那麼還要不要學習《易經》呢?傅佩榮教授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不學一定不會;二、學了不一定會;三、學會終身受用。”

我認為,可以讀一些介紹易經入門或易經智慧的書籍,了解我們傳統文化的思想源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時,除了大而化之地查閱一些比較散亂的資料,主要閱讀的書籍就是傅佩榮教授的系列圖書。

B)易經的作者

關于《易經》的作者,流行且經典的說法是“人更三聖,世曆三古。”這是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的話。意思是《易經》是衆多先賢先哲們的集體智慧,即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以東漢初年望孔子時代為近古,或言下古)。

《易傳·系辭下》裡這樣說:“古者包犧氏(布衣公子注:包犧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現在時代的卦象(易經隻是用來占蔔算卦的迷信嗎)2

作者:@伏羲氏

由此說明,伏羲氏完成了八卦(先天八卦)的創作。那六十四卦是不是伏羲氏創作的呢?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學者認為是周文王推演了六十四卦。

《周禮·春官》上說:“太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東漢經學家鄭玄認為:“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

由此可知,在《周易》之前,還有夏之《連山》和殷之《歸藏》(均已失傳),都已有六十四卦。所以,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氏推演完成的。

比如,傅佩榮教授說:“伏羲最先畫了八個單卦,将這八個單卦重疊為六十四卦的人也應該是他。”

司馬遷的《史記》上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囚羑裡期間,重新調整了八卦的順序(即後天八卦),并将乾卦定為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原本《連山》的第一卦是艮卦,《歸藏》的第一卦是坤卦),并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和爻辭。

孔子及其弟子及之後的曆代儒家多次修改完成诠釋《易經》的《易傳》部分内容。傅佩榮教授的觀點是:“《易傳》就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一代一代,至少傳了十代,到司馬遷的爸爸司馬談,這些人合作做成的《易傳》。”

C)易經的組成

《易經》本來叫做“易”,經孔子編纂整理之後才叫做“易經”。劉勰《文心雕龍·宗經》上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意思是:所謂“經”,就是永恒的、絕對的道理,不可改易的偉大的教導。

如前所述,《易經》相傳為周文王所創作,或至少成書在西周時期,其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不易讀懂。因此,才有了解釋《易經》的内容《易傳》。

易經現在時代的卦象(易經隻是用來占蔔算卦的迷信嗎)3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易傳》包括:《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系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總共十篇文章,稱為“十翼”。“翼”就是鳥的翅膀,表達“輔助”之意。

如果說《易經》是一部占筮書,那麼《易傳》則是一部哲學書。《易經》和《易傳》合稱《周易》。《周易》與夏之《連山》、殷之《歸藏》并稱“三易”,同為三代經典,可惜傳世的隻有《周易》。

D)易經的影響

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講,《易經》的影響都是世所罕見的,從來沒有一部著作能夠在古今中外産生如此廣泛而重要的影響。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易學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 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可能很多人并沒有注意到,生活中大量的詞語或成語來自于《易經》,正如《易傳·系辭上》所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每天都在被《易經》所影響着,但自己卻不知道。

比如,為什麼古代把皇帝叫“九五之尊”?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爻辭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最好的爻,成為了帝王的代稱。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的《象傳》部分,即《易傳·乾·象》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易傳·坤·象》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另外,還有這些詞語或成語,均來自于《易經》,比如:群龍無首、不速之客、大快朵頤、虎視眈眈、匪夷所思、洗心革面、見仁見智、殊途同歸、否極泰來等等,也歡迎大家列舉更多的例子。

自明末開始,《易經》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現如今,《易經》被反複翻譯成多種文字多種版本,流傳到世界各地。

韓國人對它的崇拜更是不言而喻,其國旗上的圖案說明了一切。(但這個似乎也有點讓人擔憂啊)

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的二進制算法開啟了我們現今所處的偉大信息時代。二進制算法和中國古老的《易經》卦象圖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因此“萊布尼茨二進制來源于中國《易經》”的說法廣為流傳。

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這個說法,我查閱了海量的資料,在一本《康熙皇帝·耶稣會士·科學傳播》書中大概了解了如下的過程。

萊布尼茨在1701年2月15日的信中首次向白晉(布衣公子注:白晉,Joachim Bouvet,生卒年1656-1730,康熙身邊的法國耶稣會士,寫過《康熙帝傳》)詳細地介紹了二進制的設想。萊布尼茨認為他的有關二進制的内容對中國哲學家會産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康熙帝也會對此問題感興趣,并因此力勸白晉把它獻給康熙。

1701年11月4日,白晉在北京給萊布尼茨回了一封長信,信中提到二進制的有關問題并附寄了伏羲卦爻圖。這封信在1703年才到達萊布尼茨手中,白晉在信中指出:萊布尼茨自己認為二進制打開了科學的大門,但不應該作為一門新科學,因為伏羲在中國早就已經發明。

1703年5月18日,萊布尼茨回答了白晉的來信,認為伏羲是中國科學的創始人,卦爻圖是科學史上最古老的裡程碑之一。實際上,萊布尼茨在1679年3月15日,就已撰寫了一些手稿,對二進制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讨論。大約與白晉通信之後,萊布尼茨把他們讨論二進制的内容刊登在法國皇家科學院的刊物上,引起了歐洲科學家的關注,論文的題目是《論單純使用0和1的二進制算術兼論其用途及它賦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圖形的意義》。

數千年來,中國的文人學士們都将《易經》作為一部值得時時翻閱、日日研讀的經典。南宋學者葉采有一首代表詩作《暮春即事》,詩中寫道:“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傅佩榮教授說:“《易經》是一部奇妙無比的古書。看不懂的人說它是有字天書,略知一二的人對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愛不釋手,随時擺在案頭,向它請益人生各種問題,然後增長處世的智慧。”

正如《易傳·系辭上》說:“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本期參考資料:

1.《天書秘境》,CCTV9紀錄片

2.《易經雜說》,南懷瑾

3.《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

4.《周易應該這樣讀》視頻教程,魯洪生

5.《易經與人生》,傅佩榮

6.《解讀易經》,傅佩榮

7.《康熙皇帝·耶稣會士·科學傳播》,韓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