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裡是一個懷舊劇場。
《藍色大門》初次亮相于2002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并提名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這部當年橫空出世的影片,開創了日後台灣青春映畫“小清新”的風潮,《亞洲周刊》稱贊這部電影“純真卻不天真,甜美卻不脫離現實”。
愛這部電影的人津津樂道于影片最後那段堪稱經典的獨白——“三年、五年以後,甚至更久更久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是體育老師,還是我媽。雖然我閉着眼睛,也看不見自己,但是我卻可以看到你。”
20年過去,當年青澀的男孩女孩都長成了什麼樣的大人呢?也許青春變成了遙遠而傷感的夢,但記得這部電影的人,一定曾經從中看到了自己。
《藍色大門》海報
新世紀以前,台灣新電影也拍攝青春片,即便軟軟的台腔裡也有柔軟的細節,但侯孝賢、楊德昌這樣的大師們,不會僅僅将叙事放在青春這一内容上,《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青春,在緬懷個人成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寄予更深遠的時代變遷的抒發和回望。
而《藍色大門》的輕快,是即便觸及校園霸淩、師生情愫、性向認知等帶着潛藏尖銳話題的能量,依然舉重若輕地将它們輕輕點綴揮灑在了沙灘、夏天、泳池等明亮元素中,在大量重複的中二的短台詞、不敢告白和暗自和自己較勁的迂回情感,以及長焦鏡頭下遠遠窺視的悸動之下,描摹出一種無限接近于青春本質的狀态。
張士豪标志性的藍色花襯衫
沒有後來青春片那些标配的“狗血”元素,甚至沒有學霸學渣人設背景,影片中的高中生沒有在為讀書升學前途而迷茫,暗戀這件小事被百轉千回纏繞到極緻。
影片開場,兩個少女在操場上閉上眼幻想白馬王子的樣子。少女心事就像陽光下青草地裡散發出的清香,有人清晰,有人恍然。
陳柏霖 飾 張士豪
林月珍(梁又琳 飾)喜歡上了學校遊泳隊男生張士豪(陳柏霖 飾),他長得帥,吉他彈得好,林月珍希望他能做自己的老公。可是她不敢和他講,每次隻是遠遠地望着他,撿了張士豪用過的筆,偷偷在筆記本上一遍遍寫他的名字。
這個秘密隻有她的好朋友孟克柔(桂綸鎂 飾)知道。
而張士豪喜歡孟克柔,以至于陰差陽錯地收到林月珍以孟克柔之名寫給他的情書時,心花怒放地為孟克柔找這個借口,認定壓根沒有“林月珍”這個人,讓孟克柔百口難辯。
張士豪開始追孟克柔,方式直接又幼稚。孟克柔一遍遍問他,“你到底要幹嘛?”他就一遍遍回答,“我就是要追你啊!”
“我就是要追你啊”
他,張士豪,天蠍座,O型血,遊泳隊、吉他社,看過電影的人都覺得,他真的很不錯啊。
孟克柔大概也是這麼覺得吧,但偏偏就是沒法喜歡他。雖然她讓張士豪吻她,就像她要求體育老師吻她一樣,直接突兀到讓人有點無措。她想和男孩子接吻,了解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對男生沒有感覺。光從牆壁上那些硬邦邦的“我是女生,我愛男生”的筆迹劃痕上就能看出,她對自己不按常理出牌的内心,有多少茫然和憤怒。
“我是女生,我愛男生”
是的,她喜歡的人,是林月珍。這個秘密,張士豪用自己“尿尿分叉”換得。
他們接吻了,小心翼翼地,歪歪側過的頭,靠近的過程中,是猶豫閃躲又痛下決心。然後沒有然後,男孩一遍遍問,“所以我們是分手了嗎?”
這部電影裡每個人的話都很少,很多簡單的口水話卻會反反複複不斷被碎碎念很多遍。那些看起來沒有答案的問題,一遍一遍地被不厭其煩地重複着,其實答案早都在提問的人心裡。
吻戲
張士豪和孟克柔“分手”後,林月珍還是一如既往地在筆記本上寫張士豪的名字。她曾經“迷信”本子被寫滿後,男孩就會愛上自己,但終于有一天,她丢掉了關于他的所有東西,筆記本上的字迹變成了木村拓哉。她也收到了最好朋友的親吻,忍不住的吻裡藏着說不出口的喜歡。她不動聲色地跑開,故作鎮定地和其他人玩耍。
本子上的木村拓哉
而孟克柔最終也沒有來看張士豪的遊泳比賽,張士豪每天拼命練習,還是沒有得到那個能讓自己看起來很帥并有助于升學的冠軍。比賽後,他見到孟克柔,“好不甘心哦,夏天就這樣過完了,好像什麼事都沒有做。”
而青春真的就是這樣,成年後回看,一切抓心撓肺的小事,發生在一個個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的夏天裡,發生在那些不斷在發問的自我确認和自我消化的過程中。等到一切都被接納和安放妥當,我們也就長成了那些“大人”。
而屬于青春的電影裡,是受傷以後的男孩女孩憂傷的笑臉,再難過的時候,都依然會有陽光灑在臉上。
桂綸鎂 飾 孟克柔
體育老師也會不動聲色地竊喜,媽媽在無知無覺中“熬到”到了“活過來”的那一天。那一天遲早會到來,曾經以為三年、五年後是遙遠不可知的未來,年少時閉上眼看不見自己,而現在的你閉上眼,還會不會想見自己曾經的模樣?
記得更早些時候看《藍色大門》,會放大孟克柔的糾結,那個究竟是愛男生還是愛女生的困惑,像一個破不開的枷鎖,仿佛指向某種終極命題。而過些年再看,也并不覺得性向矛盾在這場心事中有那麼特别重要的分量。
這就是三段味道完全不同的愛戀。把通往成人世界必經的一段有點灰色的地帶,暈染成悠然的藍。
孟克柔與林月珍
林月珍對張士豪的感情是粉紅色的灰,堆積建立在少女的幻想之上。在暗地裡收集的私物甚至垃圾,在暗戀的心事中都稱為會發光的寶貝。小心翼翼地派出好友試探,又眼睜睜地看着好友成了心上人眼裡的光。青春期小女生給自己内心加了無數戲碼,讓人捉摸不透,又大多數時候無疾而終。
對視
張士豪對孟克柔是熱烈中帶着苦澀的,他坦蕩不躲藏,把所有的自信與率真都挂在臉上,可是他愛上一個幾乎不可能愛上他的女生,于是以為得到的,轉瞬就成為失落。“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喜歡男生了,你一定要第一個告訴我。”這是多少人在青春期裡給自己留下的卑微又誠懇的念想,也未必關乎性别。它可以替換成,如果有一天你忘記某一段傷害,放下某一份執念,或者想要回到某一個曾經離開的地方。張士豪這份坦然接受無奈又有底氣堅守着等待的明媚,是成年後再難說出口的爽朗。
孟克柔、張士豪
孟克柔對閨蜜林月珍的暗戀,是酸楚又銳利的疼。一方面,要面對自己和世界既定規則的格格不入,不斷用自以為極端的方式去試探邊界又規訓自我,這其中可能還帶着青春期特有的占有欲,眼看着好朋友的心思全然在别人身上,不希望好朋友被搶走。她酸酸地把喜歡的月珍推向她喜歡的小士,一方面也在小士明朗的“幸福小男孩”的自在模樣中正視了自己。
吻戲
楊德昌說過這麼一句話,“台灣隻有兩類電影——青春片與非青春片。”這句話足以佐證青春題材的類型電影在台灣電影中所占據的分量。
《藍色大門》上映前,台灣在2000年經曆了華語電影圈由《卧虎藏龍》帶起的短暫熱潮,卻因為電影産業本身的式微,無可避免地陷入低谷:2001年上映的本土電影,無論藝術片或是通俗的大衆娛樂主題,沒有一部票房超過100萬台币。在這樣的環境下,易智言交出了第二部電影長片,以一個在當時與衆不同的校園青春故事,為台灣電影市場帶來全新的視野。
去年,台灣影評人協會評選了“21世紀20部最佳台灣片”,《藍色大門》擊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青春片占得一席之下,共同入圍的影片包括了《色戒》《刺客聶隐娘》《賽德克·巴萊》等重磅佳作。上台領取榮譽的時候,并不算高産的導演易智言說,自己也分不清,《藍色大門》是自己的孩子,還是根本是自己的青春。“或許兩者互相參照,無法切割。于是當外人說《藍色大門》很甜,我覺得孤獨根本是苦。說《藍色大門》太簡單,我就覺得簡單不簡化其實更難。”
電影為人津津樂道的結尾
當年的桂綸鎂和陳柏霖,都還沒有成為紅極一時的青春偶像,甚至都很難說他們在這部電影裡真的呈現了被稱為“演技”的東西。但就是那樣一份渾然天成的自然,成為日後多少青春片難以企及的合理與舒适。
桂綸鎂曾回憶起和這部電影的結緣,是因為某天下午和當時的男朋友吵完架,“臉非常非常臭”。在那個狀态下遇到了為《藍色大門》尋找演員的副導演,由此開啟了後來的故事。
2018年,電影中拍攝的那個師大附中的遊泳池即将被拆除前,桂綸鎂在泳池邊和觀衆一起看了露天放映的電影,并發微博說,“我們曾經在這裡度過炎熱的夏天,做過最青春的夢。”
桂綸鎂微博截圖
你看,曾經以為什麼都沒做的夏天,果然還是總會留下些什麼。而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